文丨曹旭
明天要上班,今天要休息好,保养好。心晓还有一班子人和一档子事儿,要去协调,却有还好的心理去面对一切是非与困难,这也是与经验相关的自信吧,并知道一切矛盾还会化解,或者自行消失,这不是我们面对的病毒,这是古圣贤的历史告诉我们的。
1559年8月8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过世,半个多世纪之后,有一位学者,根据杨慎留下的文献资料,考察并证实了他的很多研究,且写下诸多奇文。他便是徐霞客。他们在彩云之南的丛山峻岭之中相逢,飘岗豪迈清空,孤影巨石,侠心狂情,已非凡胎,齐其胜贤,岂非神仙?读徐霞客《游太华山记》,的确,“文章杨状元,地理徐霞客”。
有感于明代这两位巨子事迹,想想现在的漫漫时空,今天无须午休,有时间准备的晚餐要会好一些,应该还有酒,以便晚睡可以深沉,睡的质量好一些,保证明天有好的状态,饱满的精力。于是从前人的阅读中出来,回味着他们的遭遇和诗文,为晚饭做些准备,预备熬稠米饭,一道凉菜,黄瓜皮蛋,量少一些,中午的蒸菜太油太咸,分两碗,少加点豆角,也蒸了三只饼和四五个小馒头,够一家人吃的。
外面依然是热烘烘的,不知是焰火般的温度,还是满天满眼满窗的光明,甚至无法正视那些锃亮的街头和晃眼的车辆,以映衬将要到来的夜晚,还有那习习的晚风,还有我们的晚餐。同学在昨晚、不,已是今晨的两点打来电话,约今天晚上吃饭,知道他已经有些醉了,当时便已辞掉,现在关机,一个人待着,和家人一块儿的,最好的明天工作的前夜。
“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此《游天台山记》是徐霞客所著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高古之风,迎之清爽,感知幽静;清朗茶气,山漫坡青那竹林,悠悠暗香已复来。忘记此时已是盛夏。
绕过一群舞动扇子的彩衣人,一进入西湖公园的大门,眼界为湖上的薄雾及雾中的亭台楼榭所迷离,迷离而感叹;感叹之中,蕴含着那种忘形忘我的醉意。
这种感叹伴随着我的脚步,直到看见一座四角飞檐的长亭,看到亭子上“读书亭”的匾额,听到那舞台之上传出的唱腔,还有那舞蹈一样打拳的妇人。
这种感叹,伴随着我的脚步,不知道开会的此时,我是否还记得那水烟和气雾,那烟雾之中只有神仙传说中的、的确的仙界神域。
欧阳修,苏东坡,在此居住的时候,会想到千年之后,也有读书若我者,会在此矫健步履,在湖面张望此烟台雾榭?会在后山高台上打拳站桩,在槐树松树之下的写作?古老的西湖公园及其水域,还有曾经抵御外寇的喊声和呼声、杀声和枪声、且尸体鲜血与骨肢?
而且,我身之后的人,是否会想到我这样的人吗?会在这雾台烟榭之间,望到我的身影?听到我的陶醉吗?难道会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灰飞烟灭?和着故土,甚至整个星座?又或者仅仅是城市的改造和一粒生命的悄然而逝。
步行到湖岸西北的桥头,看到公园东面的灰白楼宇,戴着飞檐威帽的教楼,是我曾经的校园。校园内靠西墙的矮小微小的二层楼阁,是我曾经吃饭排队的所在,也是母亲和父亲曾经来此上学的地域,竟然也是我的儿子在此初中学习的一隅,谁会想到此地一系三代呢?
也正是烟台雾榭听水处,比邻岁月读书声。“听水”就是宋代西湖的苏轼所筑一座楼台的名字,描摹唱和历史的长流及回声。也因此明白,许昌著名的第一高级中学的建设,选地于此,正是择此历史芳邻。
☆ 本文作者简介:曹旭,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教师进修学校干部,笔名陈草旭变,近年来有数百篇散文、小说见散文在线、红袖添香、古榕树下、凯迪社区等文学网站,合著有人物传记《那年的烛光》。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