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问3岁的哪吒可以喝茶吗?DeepSeek的回答亮了!

奥洲看文化生活 2025-02-11 18:38:54

若问这个春节谁是“顶流”?或许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唱出声:“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吒……”

没错,伴随一代代人成长的神话人物“哪吒”,这一次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中一路过关斩将、连破多项记录,点燃了乙巳蛇年新春电影市场!

截止目前,以破旧立新的改编、精美绝伦的特效、贴合角色的配音、极具穿透力的音效而口碑爆棚的《哪吒2》累计票房已破89亿。

一举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成为首部亚洲电影进入全球票房榜Top30。

而除了哪吒在中国乃至全球电影圈掀起滔天巨浪,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星——DeepSeek也在春节期间刷爆海内外科技圈,成为备受瞩目的另一焦点!

DeepSeek,是一款由国内人工智能公司研发的大型语言模型,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被誉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引得无数人加入驯服DeepSeek的队伍。

诸如国外有人通过设定让DeepSeek与ChatGPT展开国际象棋对弈,还有不少人迷上DeepSeek算命,身边也有文学爱好者热衷于让DeepSeek模仿东野圭吾创作悬疑小说。

开工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尝试让DeepSeek为行业发展提建议,茶圈也不例外!小懂最近已经刷到好几篇同行花式“调教”DeepSeek的文章……

无论什么难题,经过DeepSeek的“深度思考”都能收获长篇大论的答案,更有甚者称:“把DeepSeek当人一样去提问,你会发现它真的可以当人……”

2025开年《哪吒2》、DeepSeek各凭本事、强势出圈,作为茶行业从业者,小懂不禁突发奇想和DeepSeek聊一聊“哪吒与茶”相关的内容。

为了验证DeepSeek的解惑能力,小懂先试水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三岁的哪吒可以喝茶吗?经过21秒的深度思考后DeepSeek给出的回答亮了!

深度思考,是DeepSeek明显区别于传统搜索引擎、其余AI智能软件的亮点功能。

从它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其擅长用人的思考方式全方位剖析问题的旨意,并结合算法逐个归纳整理,最终给出逻辑清晰的解决方案。

这确实有点东西,小懂进一步加大难度输入问题:哪吒诞生时期,中国人是怎么喝茶的?

DeepSeek仅深度思考27秒后就发来了详细的解题思路——从哪吒相关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成书于明代说起,追溯哪吒更早起源于唐朝的佛教传说。

由此以唐朝饮茶文化为切题点,但也没有局限于单一朝代,而是继续剖析了茶兴于唐朝,彼时饮茶方式发生巨大变迁,提出分阶段探讨不同朝代的饮茶方式……

最后DeepSeek给出了包括唐朝的“煎茶法”、茶文化的制度化与雅趣、茶的普及与社会功能以及唐代之前饮茶演变简溯全方面解答深深折服了小懂。

实不相瞒,随着《哪吒2》票房屡创新高、热度居高不下,小懂最近绞尽脑汁想写一篇关于哪吒诞生时期茶文化相关的文章,但局限于哪吒神话以武王伐纣为背景……

看完DeepSeek的解题方案为我拓宽了思路,不仅可以写商末周初时兴的茶文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哪吒起源、发展演变、文学定型等时期的饮茶风尚变迁!

于是小懂搜索了相关文献记载发现确实如DeepSeek所说,唐朝时哪吒开始出现于佛教典籍中,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首次提及“那吒俱伐罗”,简称“那吒”。

彼时,唐朝佛经中的那吒为毗沙门天王的护法神子,是一个身怀三头六臂、足踏风火轮的少年武将。后随着宋元时期佛教本土化,那吒的形象逐渐融入道教神仙体系。

到了明代,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进一步将那吒定型成惩恶扬善、剔骨还父、逆天改命、莲花化身的经典道教神仙,写法也变成“哪吒”。

无论将哪吒的“诞生”置于神话故事背景中的商周(先秦时期)、还是由佛教转为道教的唐宋朝、亦或是神话故事定型的明朝,茶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饮茶风尚也不断变迁……

先秦时期

哪吒在《封神演义》、《西游记》这两部神话小说中均有出现,不过哪吒在西游记中仅是“打酱油”,在《封神演义》中则是主角之一。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故事以商末周初武王伐纣为背景,这个时期与中华茶文明时的开端相吻合。

正如茶圣陆羽《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鲁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姬旦,曾两次辅佐兄长东伐殷商。

后随着纣王统治被成功推翻,姬旦也封国于鲁,故称“鲁周公旦”。但他不就封,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为周朝制定了周礼,推崇“以茶载道”。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这句话说的正是武王得“巴蜀之师”鼎力相助成功讨伐纣王,推翻殷商统治后分封诸侯,按周制诸侯朝觐皆需上贡珍品,“荼”(即指“茶”)就是贡品之一。

除了以茶入贡,周朝还专门设有“掌荼”一职,负责收集茶叶以供丧事祭祀,这一点在《周礼·地官司徒》便记载道:“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

可见,西周时茶叶多作为贡品、祭品使用,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证实茶叶在西周形成独立饮品体系,直到战国时期才有像煮中药一样生煮茶汤饮用的记载。

不过,战国时煮的不是现在经多道工序制成的干茶,而是将茶枝、芽叶与水一起烧煮,煮出来的茶汤味道很苦涩,故称为“苦荼”。

至魏晋南北朝,《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彼时为了掩盖茶叶本身的苦涩味,加入了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熬煮食用……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哪吒这一形象从原本的佛教转入道教体系,饮茶方式也发生巨变!唐朝时茶文化兴起,千古一“茶圣”陆羽现世,开创了细煎慢啜式的 “煎茶法” 。

这是由于先秦时期的“茗粥法”因破坏了茶叶本真的滋味不受茶圣陆羽待见:“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不添加繁杂佐料的煎茶法因此而创立。

相比之下,煎茶法除了只以盐调味保证茶汤本味,流程上也更为细致,如陆羽《茶经》所载有:生火、炙茶、碾茶、箩茶、煮水、调盐、投茶、分茶、饮茶、洁器等程序。

宋朝,是中华茶文化空前发展的一个朝代!据北宋名臣蔡襄《茶录》记载,彼时已形成采芽→蒸青→榨膏(去苦涩汁)→研茶(加水研磨成膏)→压模→焙干等一套成熟的制茶体系。

当时的建州北苑(今福建建瓯地区)为皇家御茶园,就连当朝皇帝宋徽宗赵佶都亲自督造“北苑龙焙”龙团凤饼,并著有《大观茶论》供后世瞻仰、借鉴。

而宋朝盛行的“点茶”风尚也极尽奢华,具体包括列具-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烧水-燲(xié)盏-置茶-候汤-调膏-冲点击拂-鉴赏汤花-闻香尝味等13个步骤!

点茶手法之精微、技术含量之高颇具竞技性,因此宋朝时期斗茶成风,宫廷还设有“茶酒班”专司点茶,民间还兴起陶谷《荈茗录》所言“使汤纹水脉成象”的茶百戏……

明朝至今

明朝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长篇小说的发展,诸如明初相继问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明中叶的《西游记》以及明末的《封神演义》都是明朝著名小说的代表。

这个时期穷精极巧的“唐煎宋点”之饮茶风尚渐消,究其根源,这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免劳民伤财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的茶叶变革脱离不了干系!

自明太祖“废团改散”之后,散茶逐渐替代了团茶,中国的饮茶方式也化“繁”为“简”,由唐宋时流程繁复的煎茶、点茶演变成抓一把茶叶直接冲泡的“散泡法”……

饮茶器具也随之发生变革,宋朝点茶时兴的“建盏”逐渐被紫砂壶、盖碗取代……时至今日,盖碗泡与壶泡法仍然是主流的饮茶方式!

没想到在DeepSeek回答的启发下,小懂硬是蹭上了哪吒的热度,带茶友们回顾了一番不同朝代饮茶风尚的变迁……

惭愧之余,小懂也为我国AI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倍感自豪,未来可期!茶友们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讨论~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茶经》,陆羽(唐);《华阳国志巴志》;《晋书》;《茶录》蔡襄(宋)。特别鸣谢DeepSeek的答疑解惑!

0 阅读:0

奥洲看文化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