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法德三国大使被紧急召至伊朗外交部时,德黑兰的愤怒化作一纸严正声明——西方在安理会的闭门会议被痛斥为“滥用国际机制的政治操弄”。这场外交风暴背后,浓缩铀纯度突破60%的核设施监控画面正在全球情报机构流传,而中俄伊三国的北京会晤则释放出重塑国际核秩序的信号。
安理会一场未公开的特别会议成为导火索。由美英法等六国推动的闭门磋商中,多国代表援引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指控伊朗铀库存量已超过伊核协议规定上限300%。卫星影像显示,纳坦兹核设施新增离心机组装车间,其防护级别达到防核爆标准。
欧洲三国在会议中提出“制裁触发机制”,主张若伊朗继续提升浓缩铀丰度,应立即恢复国际制裁。美国代表更出示技术文件,指出伊朗现有离心机群可在两周内将铀浓缩至武器级纯度。这些指控遭到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激烈反驳:“某些国家正在将安理会变成胁迫工具。”
国际原子能机构季度报告揭示关键数据:伊朗高纯度浓缩铀存量达到128.3公斤,较三个月前激增28%。专家指出,这些材料经进一步提纯后可制造三枚核装置。更令西方不安的是,福尔多地下核设施检测到新型离心机运行振动频率,其分离效率较旧型号提升17倍。
德黑兰方面始终坚称核计划完全用于医疗同位素生产及核电研究。伊朗原子能组织近日高调试运行了年产50万居里的放射性药物生产线,并邀请发展中国家代表参观布什尔核电站。这种“技术外交”策略正在分化国际阵营,多个亚洲国家表态支持和平利用核能权利。
在西方施压达到顶点之际,中俄伊三国战略协调引发关注。北京会晤联合声明中,“反对将防扩散机制政治化”的表述直指西方双重标准。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同期宣布完成新型反导系统测试,被解读为对美伊潜在军事冲突的威慑。
欧盟内部出现立场分化。德国工业界提交的评估报告显示,全面恢复对伊制裁将导致欧洲能源成本再增23%,汽车制造业可能流失8万个岗位。法国总统府流出消息称,正探讨建立独立于美元结算的伊核问题调解机制。
随着原伊核协议失效期限临近,各方博弈进入高危阶段。伊朗议会已原则通过《反制裁战略法案》,授权政府在遭受新制裁时可将铀丰度提升至90%。美国大西洋舰队则在地中海部署了搭载战术核武器的俄亥俄级潜艇。
联合国外交人士透露,30国集团正在秘密磋商“B计划”,核心内容包括:承认伊朗铀浓缩权利但设置全球监控机制、建立中东无核区换取安全保障等。这场牵动全球的战略博弈,考验着人类在核门槛前的终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