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用“庙堂”代指朝廷?

读书曹世民 2024-06-16 16:12:36

庙堂

我们读古代典籍,经常会看到典籍中用“庙堂”代指朝廷。例如,《淮南子·主术训》:“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那么,古代为何用“庙堂”代指朝廷呢?原来,用“庙堂”代指朝廷,源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按照公、侯、伯、子、男顺序分封了大量诸侯。为了统治大小诸侯,朝廷的重要活动都在太庙举行,重要决策也在太庙中宣布。当时,太庙是供奉国家宗主(天子祖先)牌位的神圣地方,是家国一体制度的最高形式,也是凝聚宗族团结的最大场所,而当时国家最重要事情有两件,这就是祭祀和打仗。《左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子把祭祀和打仗这两件国家大事放在太庙决策和公布,其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整个宗族的共识和行动。因为当时国家大事都是从太庙而来的,所以“庙堂”(太庙的明堂)也就成了朝廷的代名词。

0 阅读:9

读书曹世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