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五代咏梅诗词赏析(12)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朝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裴迪,关中(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很深,晚年入蜀做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州市。裴迪寄了一首《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
明代诗人王世贞称赞这首诗是“古今咏梅第一”(引自《杜诗详注》卷之九)。虽然诗中不见梅之颜色、形状、香味,与一般咏梅诗不同,但它突出描写了梅的感兴作用,使梅由一般的供观赏之物变成引人共鸣的知心朋友,这就远远超出常人所咏之上。
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初春的成都草堂。裴迪是杜甫的老朋友,天宝年间在长安结识。此时在蜀州节度使府中做幕僚,常有诗与杜甫唱和。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别客人时,忽见梅花早开,因而想起老朋友杜甫,于是写了一首《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寄来。这首诗就是和裴诗的。和诗有许多要求和限制,不自由,也就不大好作。然而杜甫以自己真挚性情的抒发为目的,不与原诗亦步亦趋,不拘于咏梅诗一般写法,遂写出这首别具一格、“古今咏梅第一”的好诗。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在扬州写有《咏早梅》诗)。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及他来诗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逢到那盛开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唐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贵。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缭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一树梅花啊,目前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尾联从蜀州来的咏梅诗写到益州的江边梅,想梅尚伤情,更何况自己门前朝夕可见的梅树呢?白头者亦人亦梅,物我融合。
本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清代学者浦起龙说这首诗“本非专咏,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读杜心解》卷四之一)。信然。全诗就是咏梅,句句不离梅:梅动诗兴,何逊写梅,对梅相忆,逢梅送客,折梅伤时,看梅思乡,梅发江边催人白头……意绪千端,衷肠百结,都借梅以抒发,既和裴诗,又自呼应,婉曲周至,往复尽情。誉之“古今咏梅第一”,不为过也。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为“诗圣”。他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杰出诗作。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沉郁顿挫”,而以沉郁为主。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转自王传学《感受梅花诗意美——咏梅花古诗词赏析》,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