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故事给“神垕书院”写的小作文,成了一缕云烟,消散在尘埃下

林禹州 2024-10-04 19:38:43

书院之雅,致知格物,智慧源

书院之美,诗书礼乐,风雅颂

|

|

|

写给我心目中的神垕书院‍‍‍‍‍‍‍‍‍

王福亭

具茨山·天问

世界上的第一本书,来自哪里?

是苏美尔人楔形文字的泥板?是纸莎草纸上的埃伯斯手卷?还是殷墟博物馆里那些龟背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片?

万里黄河水,八百里伏牛山。

站在具茨山上,向天问。

白云悠悠。风,吹拂山岭,天地之间,时间的齿轮,停在了一块又一块巨石上。

石上有印记,状若网格,具象人形,有圆有方的凹穴,深浅不一的沟槽,更有一帧帧给予无限遐思的字符形······

考古的人定义了一个称谓:岩画。

岩画之外,巨石丛布于山岭沟壑。考古的人,又定义了一个称谓:石构。

一幅又一幅的岩画,如同一句又一句的“天语”,文明的符号,可否由此将史籍推前无数年?

一处又一处的石构,非常明显地引证着生命活动的迹象,从中能寻觅到人类最初生存之地域?能探究到人类起源之谜?!

岩画如同一本书,一本印在山峦葱岭之间的,来自远古的,现代文字出现之前的符号象征系统的,人类出现之后的来自先祖的书。

石构的群落,如同一个家和又一个家,聚集在伏牛山之首,遵天时,观地理,历经无数四季轮回,定下一年又一年的纪历。天干地支的六十年一轮回的吉凶宜忌,也促成了活跃在生命界的一本天书,顺应时节,顺应天道,顺应人心。

由此及彼,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世间人类文明的发端,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来自远古的秘密,印鉴在具茨山一幅又一幅的岩画中,等待今天的我们,翻开这本天书,和先祖对语,找寻我们活着有意思的答案。

由此,中华之根,由禹州起始,禹州的历史,源远流长。

禹州·中华之根

大禹之州,始于夏。

夏之前的历史,流传在口口相传的人世间。

盘古开天地,伏羲造八卦,女娲炼石补天又造人······

禹州的山河壮丽,与人类始祖的文明紧密相依。

具茨山的岩画,年代久远有万年,开启了新石器时代文明;那些一排六个的双排凹穴和梅花状环凹穴,有规律的排布,与具茨群山万余神秘符号,勾描出一本天书,与天平行。

这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与上天沟通的一种语言,是华夏文化的起端。

这是伏羲先天八卦的起始地。观气象万千,天、地、雷、风、水、山、泽;感知宇宙变化,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崆峒山的问道,广成子与黄帝结缘,天下第一观的逍遥观,道家由此走向远方,声名远播,影响着华夏民族绵延生息。老子著述《道德经》,五千一百六十二字的万经之王,誉为“中华文化之源”、“宇宙万物运行之源”,是地球上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独领风骚千万年,从古至今,甚至会到永远。

五龙山麓五眼井,酸甜苦辣咸,触及着一个生命体,活在世间滋味的宫、商、角、徵、羽之五声。勤劳的先民,由表及里,依据材质,又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之八音。五声八音,奇妙之乐,和谐之声,在这里弹奏出世界大同的音律。

五龙山下,有龙潭寺。潭水无声,千百年来不干竭。花石的由来,与“花石头”的美丽传说,讲述了花石的前世与雷夏、华胥世的渊源,华夏一词,自此,有了新生。

五龙泉水的孝义天下,和美着“天下三顶”之一的中顶莲花山上的祖师庙宇,世代相承的中华文明,从具茨山绵延至五龙山到五龙泉,又开枝散叶至神垕。

这就是远古的禹州,这就是人类始祖之地的禹州。

禹州·华夏首邑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地之中”牌匾,挂在了中原大地之上。

中原,天下至中的原野。

中原一词,由来已久。《诗经·小雅》有云:“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华夏文明的发端与发展,多与天下之中的中原相伴而行。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

禹州位于中原的中部,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南平原的过渡带上,颍河自嵩山颍谷发源后入禹州境,自西北至东南穿境而过。颍河为界,一水中分锦绣地,群山半列黛螺屏。萁山、具茨山雄踞南北,如伏牛犄角,似华夏巨龙之龙须。

山雄水秀,沃野百里。禹州,一个地籍地质地貌地势丰盈之境域。

古语有云:

嵩岭佳气,蜿蜒而来;

远环近抱,清颖绕流。

沿河而居的先天性人类集聚意识,形成了禹州文明的基因,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在中原之中的河南禹州,繁衍生息,世世代代。

一城启华夏。华夏首邑-禹州,由此而立。

夏初禹州称夏邑,是夏禹的封地。夏启在钧台大享诸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禹州享誉华夏第一都美名。

战国时禹州称阳翟,为郑韩古都,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先秦两汉时期,颍川郡领县多达十八至二十不等,阳翟一度成为那个时代十八大城市之一。宋元金明清,地理名称多变,建置归属复杂,中原重地的优势依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禹州的称谓在这个时代的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出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在这里蔓延生息。

禹州全市地面历史文化遗存二千四百多处,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的摇篮、人才的渊薮。以法治国韩非子,雄韬大略汉张良,唐代画圣吴道子,行书鼻祖刘德升,独步书坛褚遂良,更有吕不韦、晁错、徐庶、郭嘉、这些光芒万丈的人物,在这里层出不穷,成为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一簇星。

文明添彩中国,文化润泽华夏。

一掬土,四季凛冽,搅合成泥,把玩于掌中。旋转流变成型,炉窑烈焰炙灼,火烈中升腾,钧窑釉器,誉冠寰宇。禹州,成了一个化古土为珠玉的地方。这一闪耀就是千年。

一把草,山野岭地,始生万物精粹。禹州人学古贯今,掌节令晓农时,遵古炮制,药市通达九洲。禹州,有了“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的美誉。药都,久负盛名。

一方土,沧海桑田,蕴藏乌金,造就了禹州的财富传奇,奠定了中国百强县市的根基;一田地,四季耕种,春种秋收,成了舌尖上的中国味道。

禹州,一座荣耀华夏之根钧台之享家天下的夏都。

禹州,一座飘溢白芷南星香四海通亨的药都。

禹州,一座垕土淬炼万千炫彩国礼寰宇的钧都。

禹州,一座传承先古、创智当下书写大气磅礴新质生产力的都城典籍,配得上世间所有的美好,世间所有的美好也终将在禹州一一呈现。

神垕·大放异彩的青瓷‍‍‍

生命的源初,人与瓷,皆是一把泥。

女娲抟土为人,匠人取山中之土,揉搓成泥制瓷。

一把泥,将人与瓷脐带相连,血脉汩汩涌动其间。一把泥,架起一条生命的通道,在人类与钧瓷之间构筑起地缘、亲缘与血缘。

人是世上行走的瓷,瓷是静坐不语的人。

中国陶瓷,绵延万年,以无与伦比的东方美,著称于世。中国陶瓷发展史承载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侵染在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华夏文明沿革的轨迹中。

隶属禹州的神垕就是这样一集镇,华夏文明和陶瓷文化在这里交织并互相辉映,进而迸发出璀璨又荣达辉光。这个集镇有一个奇邃的囊裹了“垕”字唯一用途,由此有了和瓷器粘连着义薄云天的地名—神垕。

神垕,是一个被群山宠爱有加的地方,浅山垕土,沿袭了伏牛山余脉箕山系的风姿绰约。

神垕镇区,就这样顺势而为,承袭着大刘山的稳厚,凤阳山的宽柔,乾明山的横亘,凤翅山的容彩。地气上行,天气下降,风雨以时,万物以生,天地交泰,形成山峦环合之地。加之肖河蜿蜒穿街区流过,山众水单,勾勒出一幅黛青色的简笔写意中国画,婉约走过千年岁月,给一个幻化万彩的瓷器物件的“莅临”垫下了地理方位上的和谐优饶。

这些山,美丽的传说,一个连着另一个,承载着几多灵秀,也聚拢着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矿藏。

这条河,蜿蜒而流,洗刷着岁月的尘埃,侵染着历史的荣光,也挟裹着大地的丰盈。

山脚下的人,跨山趟河,从写意走向写实,手中拿捏的不是沾墨的狼毫,是山上挖来的土,水里和成的泥,着上炉里燃起的火,从一色到多彩,从一个铺子到多个铺子,建巷成街,街也连贯出巷,泼墨着巷里“烟火遮住天”的“七十二座窑”搭建而起的“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街市,绘就一幅写实中国瓷画。

四乡八村的人,说起神垕,都会说是神垕街,邻近的村落农人,说神垕也是换成了“街里”。民谣曾有 “七里长街观”的俚唱。一个“街”字,使农耕文化占据上风的华夏文明中的中原山区镇子,有了市镇的范畴。神垕,早就有了“望镇”的深厚底蕴。

古镇的千年,历史久长,烙在了祖祖辈辈的心迹里,成了当下人张口而来的三个字“神垕街”。

这就是神垕,一个经风历雨走过千年路程的镇子。

人类的历史,在三都之地-禹州交汇。

华夏文明的承续,钧窑的故乡-神垕,擎起中国梦的旗帜。

钧窑·神垕书院|奇趣地

若说千年古镇神垕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浓缩地,神垕老街就是这部史书里温婉雅韵的唐诗宋词,就是跌宕铿锵的明文清传。神垕书院,应时而生,生而文脉皓博。

书院,起源隋唐,兴盛于明清。

神垕书院,位于有着陶瓷官署、禹郏县委旧址等人文气息厚重的神垕老街上,开设于文风浩荡的明朝末年。随着清朝义泰昌商号的兴起,而成为族学学堂。与一河之隔的祠堂,比邻而居的伯灵翁庙,形成祠堂-学堂-庙堂的华夏文脉。

灵丹宝箓传千古

坤德离功利万商

岁月,是时间长河里,文明的堆积。熠熠瓷辉间,魏巍华夏的魂魄在大禹之州荡漾着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自信,书院有责。

书院之与神垕,犹如钧窑之与禹州和中国,有立局开鼎之气势,有增强文化自信之蕴藉。

与钧相比,我们不过是漫长岁月里的一粒尘埃。

或许,我们的前世,也是一件瓷。而钧的今生,见识过李白的明月,追慕过杜甫的吟哦,曾被苏学士粗犷的掌心抚摸,也在梦里游历过曹雪芹的大观园。

时光远去,唯有文化的脚步,绵延不息融入了钧窑,在历史深处久久地回响。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走近神垕,生命的奇趣之旅,从书院拿起一本钧书,与钧再出发。

在神垕书院,每一个人,都可以书写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书······

钧窑,故乡,神垕,你我他,皆可为瓷人。‍‍

人是行走的瓷,瓷是不语的人!

—THE END—

文章、图片、视频均为原创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杜绝抄袭

0 阅读:1

林禹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