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悬疑片一直是国内观众热衷的类型之一。
《唐人街探案》系列、《消失的她》便挤进了国内影史票房榜前20的行列。2019年上映的《误杀》也以13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成为国产犯罪悬疑片中的翘楚。如今,时隔5年,《误杀》导演柯汶利终于带来了新作——《默杀》。
《默杀》可能是七月最劲爆的悬疑片了,它是《误杀》导演柯汶利翻拍自己的电影,电影主要围绕“复仇”展开,与《误杀》几乎拥有一样的悬疑情节。
《误杀》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这句话将在电影《默杀》里继续延伸,揭开“恶小孩”的罪行,并阐明善恶不分“大小”的观点。
她,被钉在墙上,嘴巴刷上胶水。
她,被剪去头发,套上满是刺的花环,灌下泡了碎发的脏水。如果我们沉默。
这个她,可能是你,我,他,她,可以是任何人。《默杀》上映两天,预测总票房从4亿+上调到了8亿+,期待已久的暑期档大黑马,终于出现了!
电影是真的刺激,各种血腥暴力的场景,大剌剌地放在观众面前。
大铁锤哐哐砸头;剪刀刺穿大动脉汩汩喷血;天降尸体,双目对视。
除了这些杀戮镜头,本片的尺度还体现在对校园暴力的展现上。
故事的主场景,发生在境外的一所教会女子学校里。
学校设有“特教班”,班中的学生都是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比如有心智障碍的惠君(徐娇 饰),以及无法开口说话的小彤(王圣迪 饰)。惠君和小彤是好朋友,但很快,她俩先后被学校的霸凌者盯上,两人的校园生活从此痛苦不堪。
为首的霸凌者是校长的女儿安琪,组织了一群“坏小孩”,对正要过生日的惠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欺辱。
当时一群恶魔施暴者,制作了一个玫瑰花的花环,并将这个带刺的花环,强制戴在惠君的头上。即便那些尖锐的枣刺将惠君刺得头破血流,她们也没打算停手,甚至将惠君的头发剪断,装入水杯,逼迫她喝下去。
过程中,四名施暴者始终喜笑颜开,嬉闹着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的「游戏」,清脆的笑声残忍到极致。
如此直观的暴力现场,不仅挑战着观众的生理极限,也不断冲击着情绪边缘线。
后来,小彤也遭受了霸凌。她们先是将小彤带到杂物间,用胶水把她「封印」在墙上,就连头发和嘴巴也不放过。
一边用恶毒的语言中伤小彤,一边对她进行身体上的暴力伤害。
而被欺负的惠君和小彤,仅仅只是学校护工的女儿。
上一辈的“身份差异”被顺延至下一辈。因此,几乎所有目睹霸凌的校工或学生,都对此缄默不语。没有阻止,没有提告,只有恐惧的目光与冷漠的转身。这种情况,对应了片名中的“默”字。所有目睹者、旁观者的沉默,共同助长着霸凌者的气焰。突然有一天,学校短时间内接二连三死了四名学生,正好是那四名霸凌者。老师和学生都反映,学校最近总是出现一个身穿雨衣的神秘人,暗中窥探偷拍学生。
而在这之前,校工林再福(王传君饰)的女儿在一年前意外死亡。
明显地,寻找凶手是故事的主线。
凶手是谁?
影片给出了多个可能的身份及答案。悲愤而危险的校工林在福、痛心而愤怒的清洁女工李涵(张钧甯 饰)、手持摄影机的偷窥男孩吴望(黄明昊 饰)……这些可能的凶犯又与霸凌事件中的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理解这部电影,最好进入的角度就是情绪,导演所有的表达都藏在他想要抒发出来的情绪里。
所以这片子看似讲了很多议题,它仿佛把所有人性的、社会的罪与邪恶都浓缩在这一座小小的岛屿里。
两小时的时间里从校园霸凌入手,又叠加上了精神控制、家庭暴力、跟踪偷拍等各种社会话题。
前半段的主导情绪是恐惧。
前半段指的是小彤失踪之前的故事。
这其中包括小彤因为不会说话在校园内遭受霸凌,被施暴者用胶水粘在地下室的墙上,还包括穿着黑色雨衣的人在雨夜一步步把四个施暴者杀掉。
导演完全是在用拍恐怖片的方式来拍这半段。
他选用的空间是阴森无人的古堡,一种现实主义的作品里很难正常出现的空间,使用的技巧也是jump scare这种一惊一乍的典型恐怖片创作方式。
这样的形式不止用在雨夜杀人这种本就自带恐怖氛围的片段里,同样用在小彤的日常生活里。
小彤周身的一切在镜头里都附上了危险的因子,恐怖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让观众在影院里切身感受到一种这种危险和恐惧,进而感受到小彤的生活。
不得不承认这是有效的,因为只有通过前面的校园霸凌和各种危险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恐惧,才能够更好地进入电影的下一重情绪——愤怒。
四个霸凌小彤的女孩就失踪后,警官戴国栋(吴镇宇 饰)介入调查后,小彤被带走问话。讽刺的是,调查中,众人都对霸凌者的行径缄口不提,反而是受害者小彤被作为嫌疑人反复盘问。愚众的沉默,是有指向性的,权力与财富就是他们的指南针。
小彤的哑女设定,在“默杀”的主题下就显得意味深长。在警察的盘问下,她无法说话提供线索,因此得以在妈妈李涵(张钧甯 饰)的保护下,回家写下相关信息。沉默在这时,又成为了一种带有保护色意味的“铠甲”,帮她们暂时抵御住了来自外部的进攻,但也会在之后,带来更大的危机。当李涵寻找失踪的女儿,从楼上攀爬着潜进林在福家里,整个人掉下来摔到空调外机上,尖利的钉子扎进掌心里也不为所动。
由此,与“沉默”相对的“语言”,也就成为了影片的另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意象。就像沉默并不代表相安无事,语言也并不意味着交流或真相。电影在表现了这些基础的愤怒之后,还用了倒叙的方式溯洄导致这种愤怒滋生的根源,一步步加深了愤怒。
它让我们看到了四个搞校园霸凌的学生,用惠君一直照料的受伤的鸽子威胁她让她站在玻璃顶,玻璃碎裂直接导致惠君的死亡,从而激起了我们共情林在福的愤怒。
林在福在女儿被霸凌致死后宣泄情绪,用榔头狠狠砸船,直到榔头砸到自己的手指上。
于是,岛国女校、连绵阴雨、狂妄霸凌、雨夜屠夫、连环命案,共同构成了《默杀》的故事之网。
在女校的这块沉默之地中,没有赢家,没有欣悦,只有伤害,只有痛苦。小彤“哑巴”的角色设定,则仿佛沉默之地的注脚,在霸凌者用胶水刷她的双唇,并大叫“说话啊死哑巴”的时候,沉默的声音是如此撕裂、如此震耳欲聋。但《默杀》的故事并未止于霸凌与凶案,它还将触角探向学校之外的当地社会,并借凶案后小彤的失踪,进一步探讨家庭暴力、性别暴力等问题。李涵表面上对小彤关爱有加,但在家中,关起门来,她便对小彤藤条相加,这又是为什么?片中校工、偷窥男孩、母亲、父亲,以及身上宗教味浓郁的教师方觉众(金士杰 饰)等诸般角色,又都有怎样的隐秘之处?《默杀》的“野心”并不止于对霸凌的剖解,而是想含括人性的多面之恶。校园霸凌是近年东亚影视中泛滥的题材之一。韩国推出过《黑暗荣耀》《猪猡之王》等众多人气剧集,这些作品大都将焦点集中在霸凌与复仇上,意在为憎恶霸凌的观众提供精神爽感。国内也曾上映《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涉及校园霸凌的电影,虽水准不一,但都对霸凌的恶劣进行过直观的展现。
而在《默杀》中,导演柯汶利的目的,是将校园霸凌彻底融进自己的悬疑叙事,再通过这种叙事,去延展更深远的人性探讨。
比如,总在校园外各处偷拍女性影像的色情狂吴望,他的父亲就是警察戴国栋。吴望来自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庭。他这个人物是可恨的,但显然也是悲剧的。他的悲剧性,正是透过他疯狂的偷拍举动投射了出来。在他那台DV机里被拍到的影像,既是他作为父权牺牲品,对自己所遭遇的父权本身的控诉,同样也是巨大的、海量的、不能被提及的“沉默的影像”。
偷拍多年而没能伏法的他,与那些“N号房”的恶,共享了一套心照不宣的沉默系统。由此而延展出更广议题的《默杀》,所关注的社会现实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霸凌或家庭暴力等“显性暴力”的范畴,进而探及到了更为隐秘、更为盘根错节的“隐性暴力领域”。这些影像,有时又是充满希望的沉默,但这种希望往往也伴随着绝望。
电影的片名叫“默杀”,名字里蕴含了两重意思。
一重指向了叙事的真相,那个操纵一切实施复仇杀人的幕后凶手,就与沉默二字有关。
另一重则指向了隐形的真凶,让这些欺凌和杀戮一次次成功的,让这些暴力和放肆一点点成长的,正是社会中集体性的沉默避让。
比如电影中的偷拍变态吴望,他看到甚至拍到了小彤被胁迫的场景,却没有丝毫的行动。
比如方老师亲眼看到了杀死惠君的凶手,却在利益下沉默不语。
比如李涵在天台上面对惠君的被霸凌选择了沉默,霸凌者之一晓晴的妈妈在看到李涵被家暴后保持沉默......
这个问题的两层答案加起来,构成了后半程绝望和愤怒的情绪,正是这一切构成了因,才产生了前面恐惧的果。
到这里并不算结束,片子没有止于沉默,它还在讲述这种集体性的沉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当你感受到痛苦的那一天,众人的沉默同样会发生在你身上,这是所有人都保持沉默的代价。
我们“看到”,而不是“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沉默。
正如我们此前“听到”了无数的话语,却从未真正“得到”事情的真相。
至于电影最后的真相,它也把它留给了影像本身。我们要自己去“看到”真相,而不是相信此前,涉事者试图让外围大众“得到”的那层真相。做为悬疑片的《默杀》,之所以能实现多层次反转,是因为在故事里,有人曾经沉默。当那些曾经沉默之人,此后再想说话讲述时,往往已经发不出声音了。而这部电影,就是让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