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中后期,英属北美地区爆发了独立战争,英国一方面调兵遣将,另一方面也在开发新式武器,其中绰号“蚱蜢”的3磅营炮就是一款经典武器,它是当时最好的小口径火炮。
“蚱蜢”的出现应该感谢荷兰人,当时荷兰重型火炮铸造厂负责人Jan Verbruggen将瑞士一种水平镗孔新技术引入,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火炮内膛的光滑水平,内膛更平直,炮弹出膛更顺滑,膛压更均匀。但他在1770年因为某些问题被赶出荷兰,随后他前往英国并在伍尔维奇皇家黄铜铸造厂工作,他掌握的技术帮助工厂发展成一家顶级火炮工厂,“蚱蜢”就是这一时期的产品。
“蚱蜢”的炮管使用青铜铸造的金属棒加工而成,先钻孔再镗孔,虽然这种合金比铁更重更贵,但却可以将炮管做得更薄更轻,当时英军在北美地区装备的机动火炮多是不超过6磅炮的小型火炮,这是因为当时的北美地区道路条件差,并不适合使用重炮。
铸造炮管时采用垂直浇筑,炮口部分朝上,这种工艺有助于强化后膛部分,但是合金中的锡会下沉过多,从而导致炮口部分更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炮口外壁部分扩张强化,侧面看就像喇叭口一样,这也是当时常用的技术。当时很多火炮都会在铸造模具上雕刻精美的装饰花纹,“蚱蜢”没有装饰品,在炮管上方有一个指向炮口的箭头雕刻,“蚱蜢”完全就是作为高品质量产武器而生。
青铜炮管长约120厘米,它的内膛有一个球形火药室,这一设计有助于发射药更快更猛烈的爆炸,有更多力量作用于弹丸,射击时只需要1磅重的发射火药,比旧式火炮少了一半,而射程不减,根据某博物馆的介绍,“蚱蜢”的炮管重量只有大约94千克,确实非常轻巧。
炮管安装在木质炮架上,12辐条车轮直径约1米,轮距约1.52米,车轮上部往各自所在一侧略微外斜,这也是当时常用的设计,可以起到一点点减震的效果,转弯更容易,并且车轮带起来的泥土往外侧甩,对跟随的士兵更友好。
“蚱蜢”的重量足够轻巧,只需要一匹马就能牵引,在山地行军时还可以拆卸下炮管、车轮等部件,用驮马分开运输,一个3人炮兵小组就能推着它在战场上到处跑。“蚱蜢”服役时间很久,在19世纪前期的很多北美战争中仍有它的身影。
等我穿越过去,用火枪火炮拯救大明!有组团的一起![呲牙笑]
这炮在明末清初用效果好,用在日本战国年代可以算大杀器了![鼓掌]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