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家电经销商们赚钱会更难吗?

家电圈 2025-03-29 09:20:52

操作不当,很多家电经销商,在今年的一线市场抢夺中,不仅钱赚不到,而且还会出现持续性亏损。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提前预警。

宁言||撰写

已经很难了,还会更难吗?

已经过去的3、5年时间里,对于很多家电经销商,特别是线下渠道商家,乡镇经销商老板来说,感受最痛苦,或者说最大焦虑,就是卖家电的钱,越来越难赚。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比过去10年要多上几倍,但是收获的利润和回报,却只有过去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

核心原因,颇为简单,主要是家电产品的销售毛利润和净利润,一步步走低。特别是在家电主流消费降级的通道之中,越来越多的高性价比产品,留给流通环节各个商家的利润一步步被压缩和蚕食。

正如多位商家所说,过去“卖家电的毛利润,怎么说也有30个点”,经营能力强、市场地位有优势的商家,可能会高达40多个点。现在家电经销商的毛利润,能有20个点,大家都要偷着乐了。大部分商家,目前的经营毛利润一路走低,普遍在10个点左右。

面对很多家电经销商“一路下行”的经营利润趋势,家电圈注意到,早在多年前,美的、海尔、格力、海信、TCL等头部家电企业就开始新零售变革。简单来说,就是“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代理、批发等环节,通过数字化平台直达终端小B商家,从而帮助这些商家增加盈利的空间。

不过,现实的尴尬却是:一是,家电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了,但造家电、卖家电的厂商“只增不减”,带来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抢夺愈发激烈;二是,在中国市场上,所有家电厂商的生存前提和空间都是“规模化经营和薄利多销”,很多商家想靠“多卖高利润产品”支撑企业发展,不现实更不乐观;三是,家电市场上,零售巨头和电商网店的抢夺更加激烈,而且持续的拼低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由此,对于市场上一大批经销商群体来说,卖家电“赚差价”的模式,不是不行了,而是利润持续下行,而且价格“越来越透明”。一旦遭遇市场上同行拼低价、打价格战,或者搞价格洗牌,就是典型的“战略性亏损”,会造成很多中小商家的进货价甚至会高于零售价,亏损就无法避免。

其实,这几年很多家电经销商,特别是乡镇市场上的夫妻老婆店们,总是抱怨电商网店搞乱了价格,搞得他们没钱赚、没利润、没活路了。实际上,在家电圈看来,责任并不在电商网店的发展,主要根源有两个:

一是,主要家电企业为了规模出货,为了拼市场占有率,为了抢夺用户,必须要多渠道铺货和出货,自然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家电产品价格只能不断走低。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不同渠道商家因为政策资源的不同,就会自行拼价格。最终将家电产品的利润一步步打下来。即使是洋品牌、高端品牌,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之下,也面临来自拼低价的内卷冲击。

二是,年轻一代的用户,成为当前家电行业的主流消费者和新势力。这些年轻人追求性价比,也更容易比价格选产品。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外部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很多年轻人不只是关注品牌,还关注产品、品质和性能,更关注价格。这就带来了很多厂商为了迎合年轻用户,纷纷采取了降价让利的策略。

今年以来,很多家电大企业为了抢市场、出货,保证市场规模,不再用主品牌、高端品牌参战,而是推出了众多的子品牌、互联网品牌或低价品牌,在一线市场上抢夺年轻人的胃口和喜好。比较有代表性的,海尔的Leader、美的华凌,以及格力晶弘、海信则有科龙、奥克斯有华蒜等等,均是要拥抱年轻人、拥抱性价比。

这也再次提醒市场上的众多家电经销商们,卖家电不是不能赚钱,而是不能赚大钱,也没有高利润了。相关商家,必须要对内提效率和抓管理、对外要提协同和速度。真正要靠商家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水平去赚钱,而不是靠外部的市场惯性和政策红利去赚钱了。

最重要的,众多家电商家的投机式经营策略,在接下来的市场上,风险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

0 阅读:1

家电圈

简介:覆盖家电企业商家的垂直一体化价值交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