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此时的中国仍然贫穷落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而同一时代的大英帝国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两个国家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阶段。然而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怪事:睥睨世界的大英帝国,居然“屈尊降贵”,主动向北洋政府购买军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前线吃紧
本来一直购买军火的是中国。从晚清开始就不断进口西方的武器装备,辛亥革命爆发后,无论是清政府,还是革命军,都向外国订购大量军火。可是到了191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境内暂时消停了,然而世界大战却爆发了!这场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各国的军事储备,到1915年,一些工业较为落后的国家已经出现了问题。
最为明显的就是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里最为脆弱的一环”,俄国军队甚至出现了几个人用一支枪的情况。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英、法的装备很难直接运到俄国,因此协约国向日本求援。虽然日本向俄国提供一些武器装备,但仍然不够用。此时,英国想起了北洋政府,据估计中国在1912~1914年间进口35万~40万支步枪。
二、被人蒙骗
1915年5月,英国外交部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发出密电,让他通过中介的方式,向北洋政府购买军火。为什么要通过中介呢?因为在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宣布中立,英国担心直接与北洋政府交涉,会破坏其中立地位,引起德国、奥匈帝国的抗议,从而无法实现购买军火的目的。
于是,朱尔典委托英国著名造船厂布朗公司在北京的代理人巴克斯秘密与北洋政府接洽。之后,朱尔典不断将巴克斯提供给他的信息传到英国,事情看起来进展的非常顺利。然而实际上,朱尔典以及英国政府却被巴克斯蒙骗了,“整个事情从头到尾纯属虚构,是巴克斯臆造出来的个人幻想”。
三、购买军火
之后,朱尔典吸取了教训,选择直接与北洋政府官员梁士诒进行接洽。1915年10月11日,梁士诒在得到袁世凯的同意后,告诉朱尔典愿意提供适量的步枪。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以“胡椒”的名义,将步枪运到香港。1916年1月15日,运船“保民”号抵达香港,并在18日完成卸货。
之后就是检验枪支的环节了,一直到25日才完成。英国人发现这些枪支上有中文,包装状况较差,近似德国的毛瑟步枪。到最后,英国接受了其中的10919支步枪,退货3800支。其实英国人想要的是德国制的毛瑟、曼利夏步枪,而北洋政府并不想将这些进口武器卖出去,但又不能拒绝英国人的要求,于是就搜集了一些仿制毛瑟的“汉阳造”,然后卖给了英国人。这大概也是中国制造的武器第一次出口给西方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