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目的地岳阳,中唐送别诗中的天花板

文博谈文化 2024-03-18 22:17:12

岳阳楼

途经岳阳,忽然想起唐诗《喜见外弟又言别》,这首诗,堪称中唐送别诗中的天花板。

作者李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最多只能算二流诗人,但这一首诗,足够奠定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年弘一法师在世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而诗中“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一句,千年以下,传颂至今。

岳阳楼后的岳阳门,是昔日洞庭湖码头上岸之处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末一句中的巴陵,即今天的岳阳。岳阳居湖南北部,与湖北省隔洞庭湖、长江相望。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说此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冲之地。因此,李益的外弟(即表弟),即将踏上去往巴陵的征途,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而李益也写下这首诗,既是送给外弟,也是送给自己。

岳阳楼下的八百里洞庭湖

此诗创作的时间,在“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的爆发,为盛唐画上了句号,也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迎来了一次大的转向。历史进入中唐时期,唐诗的画风也由盛唐的奔放飘逸一变而显得平实浅近。

盛唐时的送别诗,那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劲,这种画风,在中唐以后就见不到了——盛唐已经远去,留下的,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怀恋。

因此,李益开头说“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这相逢又离别,不是生活的惊喜,而是离乱后的侥幸……

晚间的岳阳东站

在唐王朝的苦心经营下,“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随之而起的,是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李益生于玄宗朝晚期,见识过大唐盛世的一抹斜阳,但他随后的人生,便是无休止的战乱与流离——这种反差,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也塑造了他的诗歌

离乱之中,能遇见儿时的玩伴,真是三生有幸啊!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想象一下,二十年没见的小伙伴,当他自我介绍“免贵姓X”时,你可能只是礼节性地点头示意,“你好你好”、“久仰久仰”;但随着交谈的深入,他不经意地道出自己的名字,那深埋心底的记忆,会一下子带你回到二十年前,“想不到是你啊,我说怎么感觉在哪里见过!”

此句一出,情境拉满,画面一下子成了大型认亲现场。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知道了对面就是自己的表弟,就是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那可不得好好聊聊嘛!当时一起玩的张家、王家的那些小伙伴,他们还好吗?十年离乱,张叔叔、王阿姨都还健在吗?或许,张叔叔还健在,可王阿姨却没能熬过这动荡的时局……每一个人、每一桩事,都是一阵长吁短叹。可是,这么多人,正聊到深处,身旁寺院的钟声就响起来了——天已经暗下来,这一天这么快就过去了!

岳阳,洞庭湖边的慈氏塔

相逢总是匆匆,离别就在眼前,李益也会像普通人一样,问表弟“你之后有什么打算呢”,表弟的答案,在巴陵。

全诗最后一句,“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乍看之下,仿佛是作者在感慨“相逢时难别亦难”,表弟明天就要去往巴陵,和自己分道扬镳,再次相见不知要到何时——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呢?李益本人,难道不是寻找归宿的乱离之人吗?

此时秋意渐深,大地日显苍凉,“秋山几重”的感慨,顿生萧瑟之情,世事与人生,是如此地迷茫——此刻,如果说有一段旋律能映衬作者心境的话,那便是洞庭湖畔的《潇湘夜雨》。

岳阳东站,站台上高铁进站时的情形

末一句“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或许会让人想到杜甫的名句,《赠卫八处士》末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同样是告别,同样是远行,所不同者,卫八处士仍在,而李益的表弟却会和李益一样,继续人生的漂泊。同样是属于中唐的诗作,李益的诗,读来更显飘零无定。

而他的表弟,虽然说自己的目的地是巴陵,但巴陵真能让他的人生安定下来吗?这既是李益对表弟前程的担忧,也是他对自己未来的困惑。

巴陵特产,烤鱼

或许,李益的表弟到巴陵后,没过多久,又离开了,前往别处去寻找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刚好,在岳阳街头,见到了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岳阳,酒吧门口,“你离开了岳阳,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你离开了岳阳,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全文完——

0 阅读:0

文博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