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视条约如废纸?斯大林:凡是对苏联不利的条约,同样可以撕毁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0-10 16:35:1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所谓条约,只有在缔结双方都遵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条约,否则就会如同一张张废纸,强权可以轻易扔进垃圾篓里。比如,沙俄和后来的苏联,由他们亲笔签下但又撕毁的何止一个!

尤其是斯大林时期, 可以用“只要这个条约对我不利,就弃之如履”来解释他一次又一次的毁约行为。

苏联与条约的关系

所谓条约,通常是两个国家之间在领土、贸易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所签订的文件。只是,有的是在友好的状态下奔着合作互惠而去的,但有的却是在一方胁迫另一方的情况下签署的。

这一点,我国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一百多年前,被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国门,从此之后签下了一个又一个条约,把河山与财富“拱手相让”。

同样地,其他国家的条约也不一定都是对自身有利的。比如,即便是强大如苏俄也有过不得不在不利于自己的条约上签字的时刻。

那是1918年,一战正酣,俄国亦卷入其中轻易不能脱身。而在此期间的1917年底,沙俄被推翻苏维埃新立,为了保护这个新生的政权,苏俄决意退出此次战争。

然而,在大混战的背景下,岂是它想退就能退的?少一个同伴就意味着少一份胜算,同一阵营的英、法全都不同意。

于是,苏俄转而投向与对手德国协商,1918年3月双方达成一致签下了布列斯特条约。要知道,此次是苏俄求和心切,所以可想而知条约内容对他们是极为不利的:裁军、放弃领土、大额赔偿。

种种“退让”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不仅民众难以接受就连苏俄高层内部都存在巨大的反对声音。但最终还是签订了。

这一不符合苏维埃形象和一贯行事作风的决定,目的只有一个“用空间换时间”。当时的苏俄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需要一个较为安全的外部环境,因此不得不签。

苏(俄)与各国签署了许多条约,康熙时期就曾数次试图侵略北方而交战,最终以和谈签约结束;后来更是作为列强的一员,从东北到西北的乱象背后都少不了它横插一脚,清廷也是被迫又割地又赔款的。

除了沙俄时期,苏联成立后也先后与不同的国家签了多个条约,其中既有同属一块大陆的法、德,也有相隔几千里的日本。

那么,这些条约后来怎么样了?苏(俄)是否遵守?

条约撕毁案例分析

对于那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条约,苏联表现出极大的选择性遗忘。是的,有不少条约都被他们给撕毁了,布列斯特条约就是其中较广为人知的一个。

3月份订下协议,下半年德国就一败涂地,然后苏联就毫不犹豫地单方面废除条约,甚至开始收复失地,赔款更是成了无用之物。

这种将条约视为废纸的态度,体现了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与强硬,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因为缔结的另一方作为战败方没有“喊冤”的资格。德国默默接受了,也宣布该条约作废。

这件事情前前后后只有一年的时间,虽然最初顶着骂声和压力硬着头皮签约,但实实在在为苏联争取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再加上最终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损失,他们也就不会觉得毁约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除此之外,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多份条约同样遭遇了命运的撕毁。例如,爱沙尼亚与苏联签订的塔尔图条约,原本是承认其独立的重要文件。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不仅没有遵守条约,反而将爱沙尼亚重新占领,并于1940年成立了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彼时,领导人已经是斯大林。

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的条约同样没有幸免,苏联在战争期间直接占领了这些国家,并将其纳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与波兰签署的里加合约在1939年也被撕毁,苏联以“政府已不存在”为由,迅速派军进攻,重新占据了相关领土。

在这些事件中,苏联对条约的撕毁反映了其对国家利益的无情追求。斯大林在这一过程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甚至直言不讳。

发挥一下想象力,某个寒冷的冬夜,斯大林端坐在办公桌前手中把玩着一份刚签署的条约,嘴角露出一抹戏谑的微笑,因为他心中早已打定主意哪一天它不符合苏联的利益了就可以毁约。

斯大林的决策逻辑

分析斯大林的决策,能够看到他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与对自身利益的强烈捍卫。他不仅对外部威胁保持高度警觉,同时也十分清楚,任何可能削弱苏联利益的条约,最终都将被他一一推翻。

斯大林时代的外交政策,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正是这一原则引导着他对条约的随意态度。

此外,斯大林深知,国际政治如同一场博弈,只有在强权的对抗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撕毁对苏联不利的条约,他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也向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苏联绝不会轻易妥协。

苏联的这种行为在国际关系中引发了诸多连锁反应。许多国家在与苏联交往时,开始对其条约的可信度产生质疑。在二战后的局势中,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张,条约的撕毁不仅导致信任的缺失,更使得国际局势愈发复杂化。

例如,法苏有互助条约,然而法国被侵略之时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支持,这让法国感到失望,也对苏联的可靠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另外,不止苏联可以这么做,其他国家也可以。希特勒觊觎苏联已久,早就有吞并之心,但在条件还未成熟的时候就用了所谓的“友好条约”稳住斯大林;待时机一到,就毫不留情地把它往垃圾桶里一扔,“出发,闪击苏联”……

参考资料:

中苏论战是怎样发生的.文摘报.2021-05-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