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活埋5000名红军,卷款潜逃海外,如今竟然还有人歌颂他?

诗兰谈过去 2025-02-08 04:40:38

马步芳,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是西北割据一方的军阀,还曾活埋5000红军,最后卷款潜逃海外。意外的事,他的故居竟然变成景点,还很多人来参观膜拜?

马步芳的家族势力并非凭空而来。清末以来,西北地区的军政权力交错复杂,回族军阀马家在战乱中崛起。祖父马海晏、父亲马鸿宾都曾在甘肃、青海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清政府对西北控制力薄弱,地方军阀纷纷割据,董福祥、马安良等人相继崭露头角,马步芳家族正是在这种乱局中站稳脚跟。

马步芳的父亲马鸿宾曾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甘肃省主席,与冯玉祥关系密切。冯玉祥执掌西北后,马鸿宾一度归附,后又在蒋介石主政时期投靠南京政府,成为西北“马家军”的核心之一。家族势力的发展,使得马步芳自幼便接受军旅教育,成年后迅速掌握兵权,成为青海省的实际统治者。

马步芳在青海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体系。军队上,他扩充私兵,打造以马家嫡系为核心的地方武装,控制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并在蒋介石统治时期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成为“西北王”之一。行政上,他推行封建化统治,实行高压政策,对地方豪强、部落势力进行强力打压,同时以血腥手段镇压异己,强化个人威权。他的统治方式不仅仅依赖军力,还依靠宗教控制和经济剥削。他利用伊斯兰教的影响力,拉拢宗教领袖,使他们成为自己统治体系的一部分。经济上,他对百姓横征暴敛,以苛捐杂税压榨人民,在西宁、兰州等地设立大量税卡,使得商贸活动举步维艰。

马步芳在军事上的强硬姿态,使得蒋介石不得不依赖他维持西北局势的稳定。蒋介石多次派遣中央军试图削弱地方军阀,但面对马家军的势力,始终未能成功。1932年起,国民政府曾计划削弱马步芳的军权,改组青海的行政体系,但因西北地势险峻、马家军势力根深蒂固,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马步芳由此得以继续在西北横行无忌,并在抗日战争期间维持自己的地盘,虽有参与对日作战,但主要精力仍放在西北的权力经营上。

1936年,中共中央派遣红军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试图打通通往新疆的道路。西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率领,共21800人,初期在甘肃、宁夏一带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西路军的行动遭到马步芳的全力阻击,他调集10万大军,在河西走廊沿线设下重重防线,对红军进行持续攻击。马步芳采取人海战术,利用骑兵优势,不断骚扰红军行军路线,使其始终无法获得立足之地。战斗持续数月,西路军最终伤亡惨重,近7000人战死,12000人被俘,4500人失散流落。

被俘的红军官兵遭受了极端残忍的对待。马步芳的军队对战俘施以酷刑,割舌、剜心、火烧、枪杀、活埋等手段层出不穷。在张掖地区,马步芳指挥屠杀3200多名红军官兵,使得这片土地血流成河。西路军覆灭后,马步芳的名声在国民党内部进一步上升,被视为“西北屏障”,但也因此与共产党结下血海深仇。

解放战争期间,马步芳继续坚守青海,与人民解放军对抗。1949年,随着胡宗南部队的节节败退,西北战局对国民党极为不利。毛泽东制定“先胡后马”策略,先围攻胡宗南,随后再对马步芳展开清剿。7月,胡宗南残部撤向秦岭一带,马步芳被迫退守平凉。毛泽东随即调整战略,命令彭德怀率军直取兰州,目标直指马步芳。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展开总攻,马步芳的部队节节败退,8月兰州战役爆发,国民党西北主力被歼灭,马步芳彻底失去立足之地。

战败后,马步芳仓皇逃亡,8月19日,他乘坐飞机从台湾飞往西宁,紧急调动9架飞机运送财物和家眷。大量黄金、珠宝、古董被装入10余箱,随后送往台湾。马步芳本人则逃往香港,试图继续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国民党高层对他的逃亡极为不满,以“擅离职守”为由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察觉到形势不妙,他迅速前往沙特阿拉伯,以搜刮来的财富在当地定居。此后,他在沙特过上奢侈的生活,直至1975年去世,终老异国他乡。

多年后,马步芳的故居被改为旅游景点。许多人来到这里参观,有人带着猎奇心理,有人则对他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2016年,相关部门对这一现象进行整顿,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误导性宣传。历史的评判,最终落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