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是叫做“洞房”,而是称为“青庐”。
大约是从东汉至唐初,古人的婚礼都在青色的布搭建成的帐篷里举行的,这个帐篷就叫做“青庐”。而“青庐”往往是建设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美丽的新娘是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最后步入青庐之类。古人除了把“青庐”作为新人结婚用的婚房外,有时也把结婚称为“青庐”,这一点,与我们现在用“洞房花烛”指代结婚是一样的意思。那么唐代以前的“洞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朝以前“洞房”与新婚无关,“洞房”在唐代以前并非指的是新婚夫妇的卧房,而是指宫廷中豪华幽静的居室。如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有记载:“姱容修态,絙洞房些。”这里描述的仅仅是华丽的屋子,到后来还有北周时庾信的《三和咏舞》中亦是提到了“洞房”一词,这次不但出现了“洞房”还出现了“花烛”一词,原句是“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但这里的“洞房”“花烛”依旧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到了唐朝以后,文人骚客开始多用“洞房”一词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时间久了,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的就把“洞房”一词专门指代新婚用的卧房了。例如刘禹锡《苦雨行》:“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还有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此开始这里的“洞房花烛夜”都是新婚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