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古装剧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衙门里县太爷丢出来一块令牌,大声宣布:“判决已定,押入监牢,待秋后问斩”。真是奇了怪了,明明已经判决了,为什么不是当场行刑,而是要等秋后才能砍头呢?咱要充分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像咱上次的文章就写了关于刽子手砍头的事情,结果发现事情另有蹊跷。那么这次的“秋后问斩”之说,又会是真是假呢?作为一个历史迷,当然要第一时间去收集相关资料了。
经过一番搜查,咱终于在《礼记月令》找到了相关的记载:“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春夏之际,不要随意地去残杀迫害生灵,应该停止一切刑罚。可见古人做事情都是十分讲究时辰的,更是相信那流传的“天人感应”之说,比如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就十分推崇这种说法,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大致的意思是天地的四季春夏秋冬分别与人间的庆典、奖赏、刑罚、惩戒是相对应的,人们要在合适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而从立秋过后万物凋零、萧肃冷清,是很多生物的生命都将走向最后的终点,这个时候更适合进行惩戒与行刑。
秋天来了,又到了砍头的季节
看了一大堆,咱们再总结总结,就可以分析出来了,古代行刑要“秋后问斩”大致是有两点原因的。
第一点呢,是秋冬之时,万物衰亡破败,一片萧杀之意,顺应天时,顺应天意,更加符合行刑问斩的环境。
第二点则是因为古代帝王统治者需要通过刑法来威慑宵小之辈,稳固自己的政权。而立秋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平民百姓正好忙完了秋收,时间上更为充裕。当权者这时候行刑更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原来“秋后问斩”是真的有呀!不过是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一定不行呢?其实不是的,这只是一个约定成俗的事情,但若是威胁到了当权者的利益,比如犯了谋逆,叛国通敌之类的罪行,那你就别想活那么久了,基本是都是直接当场诛族抄家了。
就问问你怕了吗?
我查着这些的时候呢,我又发现了另外两个词“午时三刻问斩”和“午门斩首”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这无处安放的好奇心啊。既然看到了,咱就一起交流交流吧。
那为什么行刑要选在“午时三刻”呢?古时候呀,人们将一天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或者是一百刻钟,就这么算下来,这个午时三刻约莫是现在的北京时间十二点钟吧。这个时候烈日当空,难道他们不怕热吗?其实是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正盛,能够压制怨魂,这个时候行刑正是辟邪的好时候。
不过呢这种说法都是迷信的,古代行刑的时间的确是有明确的规定,不过并非只是选了午时三刻。据查相关记载,比如唐宋时期开始就确定了行刑时间是从未时到申时,也就是下午一点以后的时间用来行刑。所以说这个“午时三刻问斩”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戏剧、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等的影响。
妈呀,晒死我了
那“推出午门斩首”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午门斩首”就完全是忽悠人的,都是现在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媒体杜撰的。你要知道午门那可是紫禁城的正门,俗气点说那就是皇帝家的大门,你觉得皇帝会在自己家门口杀人吗?
紫禁城午门
推测这个谣传的来源,应该是推出辕门斩首。据说三国时期马谡因为大意失街亭,而后被诸葛亮推出辕门斩首了。而后明朝的戚继光也曾经为了整顿军纪,将义子推出辕门斩首。估计“推出午门斩首”这种谣传是来自这里吧。那么真正行刑的地点到底在哪呢?其实斩首的地方多是那些市井之地,嘈杂之所,都是在人多的地方,这样严惩罪犯,更能起到威慑作用,确保当权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