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网站6月1日刊发题为《中国的大国责任与霸权政治的秩序重组》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拉尔·贝尔亚太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讲师贝弗利·洛克。全文摘编如下:

▲联合国安理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就“加强对话合作,维护共同安全”举行公开会。图为公开会现场。(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已开始按照自己的主张推动有关大国责任的辩论。中国最近的全球倡议寻求使美国和西方的秩序概念失去合法性,同时宣传自己对全球公共产品的贡献。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提出了三项大规模的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最近的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显然使人们能够了解中国对其大国角色和责任的自我认知,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也表明全球政治的秩序重组正在加强。
中国最近提出了哪些倡议?中国领导人在2021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全球发展倡议寻求通过深化互联互通和互利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增长的新阶段。
全球安全倡议最早由中国领导人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随后在2023年2月的一份文件中得到阐述,包括六个“坚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2023年3月,中国又阐释了全球文明倡议,其宗旨是促进文明多样性、互鉴和交流。
共同的责任主题支撑着这三大倡议,例如合作共赢、相互尊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致力于公正、平等和包容。这些概念并不陌生:它们一直是中国外交政策不变的特点,贯穿于中国领导层在国内和国际的讲话,让人们得以了解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自我认知。当然,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发挥着管理和构建秩序的作用。但应该说,直到最近几年,中国才不仅有这样的意愿,而且有更强的能力来履行这些大国责任。
回想一下,2005年美国时任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曾邀请中国成为世界事务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随后中国对于究竟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展开了讨论。
近二十年过去了,中国显然正寻求更突出地引导对话,并按照中国的价值观、偏好和利益,重新制定全球治理规范、规则和结构。中国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来推广,并将它们作为反映中国对全球秩序和全球治理所作贡献的有力表达。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些倡议不仅展示了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的中国,而且展示了一个肩负大国责任和“以身作则”的中国。
这些倡议凸显了全球政治的秩序重组正在加强。它们表明中国寻求使现有以美国为基础的秩序失去合法性,并建立由中国主导的替代性解决方案来应对全球挑战。
就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发表前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份题为《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的报告,整份报告对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实力进行了严厉批判。
由此可见,北京方面毫不讳言,而且更愿意大声指出它所认为的美国不负责任的行为。反过来,它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大国,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优先考虑主权、领土完整和包容性发展。
北京方面关于合作共赢、发展和团结的话语,在全球南方找到了听众并引发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的观点(即中国缺乏美国的独特资产——“志同道合国家之间的联盟与合作”)低估了中国建立自身影响力的措施,而高估了全球对美国霸权的接受程度。(完)
作者/贝弗利·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