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2015年,在江苏某个农村民居中,旧瓦房的破窗户上糊着漏风的塑料薄膜,房间内堆满了破旧的杂物,一位立志要超越陈景润的高材生在此,研究了快一辈子的数论。他没有工作,靠着父母的微薄收入还有每个月的400元的低保度日,母亲每天都会过来给他做饭,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这位在自家老房子全身心研究数论的高材生,叫做刘汉清。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疯子”,放着大好前途不要,整天默默无闻地把自己锁在家里,弄着不切实际的数学证明。
年少时期的刘汉清,他的起点可谓是常人不能触及,对于他起高走低的命运,自然少不了有人对他冷嘲热讽。
但刘汉清没有顾及外人的眼光,依旧在坚持着,他身上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964年,刘汉清出生于江苏泰州戴南镇,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都是靠着务农为生。
即便当时家里的紧急情况并不是很宽裕,加上中国那时正处于特殊时期,外界提供的学习条件也并不充分,他也会抓住一切机会。
刘汉清是一位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初中。
进入高中时,刘汉清才仅仅只有13岁,高考政策恢复过后,16岁的刘汉清参加了江苏高考。
他从小就对数学很有兴趣,理工科的知识也掌握得很扎实。
这样一位天才在1980年的高考中,拿到了398.5的高分,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虽然放到现在这个分数连本科线都上不到,但是在80年代,上一辈人的眼睛里,能拿到这个分数,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院校,哈工大不知道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
如今我国许多航天工业的人才,都是哈工大的校友。
作为全家人的骄傲,父亲在人前可谓是挣足了面子,亲自用扁担挑着行李,一路把刘汉清送到了车站。
村民们把刘汉清当作自家孩子的榜样,在教育孩子上齐刷刷地向着刘家看齐。
大家都把刘汉清当作神人一般的存在,期待着事业有成的刘汉清还能帮扶帮扶村子。
确实,按照常理来说,在建筑系学习热材料处理专业的刘汉清,名校毕业的他根本不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整个家庭的命运都会为之改变。
当时国家正好在大力进行改革开放,很需要像刘汉清这样的专业人才。
那在读大学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天之骄子慢慢开始“离经叛道”呢?
因为年纪小,同学们对他也是照顾有加,还给他取了一个“老疙瘩”的方言外号,意思为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
他的老师提起这个只有16岁的小孩儿,对他也是交口称赞。
直到1983年,一篇数论相关的文章,让泡在图书馆的刘汉清觉得眼前一亮。
这篇论文是陈景润所撰写的《哥德巴赫猜想》,早在1978年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在这篇论文中,陈景润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中,(1+2)这个困扰了许多数学家的难题。
刚刚经过拨乱反正的中国,一位新兴的数学家就崭露头角,这在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数论热潮。
而刘汉清看到这篇论文已经是在六七年之后,这时学者们对数论的热情已经有所降温。
但是刚刚接触到这一思想的刘汉清,被陈景润论证猜想的整个过程深深吸引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觉得自己本专业的书籍,顿时就不再对他具有任何价值了。
从小就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刘汉清,立志要超越陈景润,论证难度更加高的哥德巴赫猜想(1+1),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他对数学的痴迷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刘汉清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图书馆闭馆之后,他会回到宿舍或者教室,继续挑灯夜战。
一门心思扎进了数论的世界,自然也就无法避免地忽略了本专业的学习。
所以从大三开始,刘汉清的学习成绩就开始一落千丈,慢慢从中上游掉到了班级最后。
热材料处理相关专业的考试,刘汉清也不挂科、重修甚至留级。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见到刘汉清就会劝他:“我们并不是反对你学习数论,而是即便是他研究数论,也必须拿到毕业文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老师好说歹说,对外界发生的事件好像都事不关己的刘汉清,还是每天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做法,笔记本记满了公式,翻来覆去的论证过程。
老师们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想着要不就顺了他的心意,将他转到1982级的数学专业。
但刘汉清却拒绝了老师们的这一提议,他提出数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数学老师,与他的研究方向并不符合。
当时国家还实行分配工作的政策,拿不到毕业证,也就意味着刘汉清根本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他只获得了学院发布的一份肄业证书。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件极其紧急的事件,但刘汉清对此却很坦然。
他想着,既然不能在学校里继续研究数论了,那就回家吧,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惊艳看不起他的所有人。
听说村子里的高材生灰头土脸地回家了,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流言蜚语让刘家人在村里很没面子,父亲出去原本挺直的腰板也不复存在了。
说三道四的村民们确实扰乱了当初刘汉清想在家专心研究的心,让他觉得无所适从。
但在一个月之后,刘汉清就重振旗鼓,开始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搞起了研究。
年轻力壮的他没有出去找工作,也没有帮着家里人分担一些农活儿。
在刘汉清的卧房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草稿纸,还有很多数论方面的相关书籍。
村民们渐渐也知道了原来这个天才是在家做研究,都想着说不定有一天,村子里还真会出现一位数学家。
此后的30多年里,刘汉清的三餐是由父母照应,母亲做什么他吃什么。
随着时光慢慢流逝,父母也年事已高,为了不打扰自己儿子继续论证,他们搬到了附近刘汉清的弟弟家居住。
在厨房的两口铁锅里,一口锅中有一些稀饭,另外一口锅中有一个鸡蛋还有一个粽子,这些都是母亲做给他吃的。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中,刘汉清确实也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都没能达到他预期的目标。
但是毫无学术背景的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手握丰富资源的高材生了,为了发表文章,他也是绞尽脑汁。
但好歹有着很多人脉的刘汉清,联系上了自己的同学刘国营。
刘国营大学毕业之后就在美国留学,听到自己的老头同学终于有了成果,他也很是激动。
当时国内的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刘汉清让刘国营将论文翻译成英文,并传到了网上。
刘汉清那时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甚至有些自傲,敢于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他觉得数论之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只要陷进去,就会让人无法自拔。
刘汉清的一些同学也对他很是敬佩,所以十分乐意帮助他。
在论文发出去不久,一位挪威的数学专家就仔细梳理了刘汉清的整个论证过程。
这位数学专家对论文的第三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刘汉清随即回答了这个问题,并让刘国营用英语作出了回应。
但在泰山戴南镇安心等待自己论文结果的刘汉清,却迟迟没有再次得到专家的回应。
于是刘汉清再次请求刘国营,将自己的论文送到了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手中。
潘承彪院士曾经撰写过《哥德巴赫猜想》一书,这本著作是全世界第一本系统论述这个猜想的专著,潘承彪院士在数学界很有发言权。
刘汉清想着,只要自己的论文得到潘承彪院士的认可,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无疑将得到学术界的肯定。
潘承彪院士在收到了刘汉清的论文之后,也进行了仔细地论证,并在一个月之后回复了他。
刘汉清对此也作出了回应,他表示自己虽然没有证明,但这也是他再三考量之才做出的判断,没有证明不代表着不能证明。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汉清的论文确实存在一些还不严谨的地方,毕竟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有这样的失误也是在所难免。
此后,并不死心的刘汉清又把自己的论文投到了一些专业的权威期刊,例如《中国数学》、《数学通论》。
处处碰壁的刘汉清虽然心中也有着失落感,但是他也依然没有放弃,还在自己破旧的小屋里,不断修改着自己的论文。
但长时间用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外人又不断施压,这也给刘汉清的身体带来了许多影响。
慢慢上了年岁的刘汉清,在焦虑的环境下开始逐渐出现了心悸的症状。
并且短暂的睡眠时间也让刘汉清的大脑不堪重负,到了深夜他也不能入睡。
为了能继续研究数论,他开始调养起了身体,期间他也尝试过去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
村里人觉得哈工大毕业的高材生,去教小学生数学肯定没有问题。
但当初在哈工大,刘汉清就觉得数学老师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符,对于这样一个机会他也拒绝了。
随后,村民们又在一个热处理车间帮他找了一份技术员的工作,这样和他的专业相关。
虽然这份工作刘汉清也觉得很适合,但是在车间工作需要上夜班。
精神状态已经很是疲软的刘汉清,似乎也不太愿意再继续干下去。
所以,没有结婚生子,无人赡养的刘汉清,也已经快60岁了,当地政府也是考虑到了刘汉清的情况,给他办理了低保。
最近,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刘汉清的身体状况也已经慢慢恢复了,不再需要服用大量的药物辅助睡眠。
于是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数论研究,车到山前必有路,学海无涯苦作舟。
最后,也希望刘汉清早日克服难关,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正是因为有刘汉清这样的人,人类文明才会突飞猛进。
搞科研是会失败的,一般人不要去搞什么研究。费神伤财,也很有可能搞不成。最好的方式是参加项目研究,不但有人管吃喝,还提供条件,让你尽兴的去折腾,即使失败了无数次,你的人生也是富足精彩的。
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是研究工作不一定会有结果的,陈景润的成功不也是在许多没有成功的人的膀膀子上获得意外的结果的吗。失败一靠子的科学家有无数个。是非常光荣的。祝刘汉清成功。
这条路太难走,所以走的人太少,因为大概率会失败。走的人多了,成功的概率就大了。想他这样的人致敬。
如果在芝加哥,他会出名的!
大人才都有此经历,理解并支持他们。
典型的走火入魔
1+1不就等于2吗?你非要证明它等于3,何苦呢?
搞科研成功是偶然的,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不成功是正常的。不正确的方法有几十万,也许正确的方法只有一种,或者一种也没有。
钻牛角尖了,有些东西还要看自己能力,有把握的才去做。时间也是成本,成本太高的时候就要断舍离了,这个度自己需要把握好,人贵自知之明。
光凭努力没有天赋和运气也不行
[点赞][点赞][点赞]
数学好在理工科领域绝对可以大展拳脚,可惜了
纠正一下,80年高考五门总分500分,398是一个很不错的高分。
书呆子一个
要么天才,要么疯子
搞这种纯理论研究不容易出成果,有梦想很好,但还要正常生活,搞研究也不能脱离研究环境
搞科研是有可能养活不了自己,但只要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总会被历史记住的,比如特斯拉,穷困潦倒逝于加州一个小旅馆里,可是他被全世界记住了,因为他能推动人类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益处
他这辈子没有白活,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点赞]
人们都知道成功等于99%的努力+1%的天分,确几乎没人知道后面还有一句1%的天分比99%的努力更重要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这种精神,至少我做不到![点赞][点赞][点赞]
安徽泰州?
希望你能成功。当时要是遇到一个名师指导就好了
数十载窗下苦,一朝成名天下知。愿你早点成功
搞数学研究的人很少有正常的人
脑子跑气
拒绝转数学系不太明白。去数学研究所研究不好吗,去大学边教边研究数学不好吗?看看北大的几位数学研究者。
希望我赶快成功。由我来资助他!钦佩!
人家韦神起码还有个父亲一起探讨,这人就自己,很难找到知音
爱好不一定代表有天赋,想摘星星飞不到那么高。
生命短暂,做力所能及的事
说白了还是他老师的责任多一些,就应该强行把他转到数学系,科班出身才没有那么明显的短板,老师就是指路的啊[哭哭]
活的充实!一生有喜欢干的事,并能坚持下去,敬佩
天才国内没出路[捂嘴巴]
生错时代了,也是他自己的固执,要是听全转到数学系,也不会走到现在这样,一个大学怎么也能安排他了,让他踏实的研究了
这样的人不必茅台院士有培养价值吗
书读多了也是没用的。一天到晚去研究1+1=多少[得瑟][得瑟][得瑟]
我丢,长篇大论,你能不能稍微精简点
我们的环境还是重文轻理工,真正搞科研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很多搞理工最后都是学而优则仕。
敬佩
可敬
可敬
不得不说他是有天赋的~但有天赋也是需要经过正规学习的~否则你研究再高深,学术界不认可也是没有意义的~
真的是走火入魔了!不值得啊!何必这么做呢?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诟病
搞科研总会有失败者,没有相关机构支持是可悲的
只有王成周懂你,英雄惜英雄
不务正业,好高骛远,一点也不脚踏实地,没有论证就强行证明!是一个数学家的态度吗?
有个世界古今数学家排名华罗庚一百五十名左右,陈景润排名一千以外了!
放弃了一片大森林啊
现代数论不懂计算机,只靠脑袋想是出不了成果的。
去美国他就有机会了!
他没白活他父母白活了
守得云开见月明。
废
太感性了
[点赞]
也不知道看着同学们当处长,厅长,有没有后悔过
写陈景润的那篇文章真害人!
大部分的科学家出的成果都在30岁左右。
拔苗助长,后患无穷!!!
脑壳疼
很多读书人都是一根筋!
以己之力掐研究在当下不现实。
读死书,就会读书死
精神可嘉!任何个人努力如果缺少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难以成功的。
可怜可怜--
好刀砍石头,柄断刃也崩
希望一飞冲天的日子,早点儿到来。
这是从地下到天上的感觉,我一个同学当年也是没有毕业证,混了两后考上研究生,目前省级水电局局长。
人才,
傻傻
搞不明白的去找韦神啊,他帮你解答[呲牙笑]
真正的学者
天赋不够,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扯。天才绝对没有汗水
自食其乐大于天
典型的民科型精神疾病,年轻时候早点送医也许有救。
书呆子,国家对这样的书呆子应该给予生活保障
做人不能太自私。
啥是比亚?
有些事不是努力就会有结果,把自己一生搭进去,连最基本的赡养父母都做不到,这样的人哪怕真的有所成就我也依旧唾弃。
缺乏生长的土壤
孤独者。
愿他的研究能够出成果,愿好人一生平安。
五味杂陈!谁能给他一片沃土
天才的终点是疯子
想超越陈景润,梦想太大,而力又不能及,失败是注定了的![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精神可嘉,但没有扎实的基础支撑就去挑战两个多世纪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是觉得200多年来无数杰出数学家都是低能吗?若转入数学专业沉淀一定岁月后再加上潜力和毅力或许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要真正做出来恐怕很难。
不应该嘲讽。如果进了系统,有系统的支持,阶段性的出点成果,也不至于生活都没着落,可惜了人才!
他只要一出成果,那个画面就太有意思了[笑着哭]
科研的足各上
就没有一个大学肯给他一个小角落
努力可以进步,但是某些高度的突破更需要天赋。
这不就是民科么?
一个具有正常劳动能力而且是一个大学生生居然还有低保,可见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如此的强大,美国不服都不行。
80级的398分!你还在那里瞎贬低,此398相当于后来的700分!高考总分都不是一回事。要说“简单”,76级比较简单,那是十几年大家都不读书,考的就是纯天赋。
陈景润没做出来哭了,太难太难了,不过他不应该早点放弃吗?哪怕做出千分之一的成果,他都可以直接聘为大学讲师了,陈景润做出1+2前的那些小成果都是大突破,而且陈景润说了1+1只能另辟蹊径无法按前有成果去取得成功
科学是团队的研究方向,不是一个人的研究。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强大的队。
那个时候高考总分有多少?至少少英语150分。
典型的民科而已,第三页就有问题去,第五页开始就是建立在猜想基础上的证明。。。这和我猜1+2=3,所以我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有什么区别?。。。科学是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