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发现后只宣传李四光,院士鸣不平:我们不能忘了匈牙利人

花间无四时 2024-12-18 15:54:29

大庆油田,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奠基石之一。

它的发现和开采,不仅改写了中国能源的历史,也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如今,回顾大庆油田的发现,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李四光,那个“油田的父亲”。

但事实上,除了李四光,还有那些被忽视的外国友人,来自匈牙利的朋友也为大庆油田的发现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匈牙利已经逐渐被遗忘,甚至在一些历史叙述中完全没有他们的名字,这让一些院士和学者忍不住发声:“我们不能忘了匈牙利人!”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匈牙利和大庆油田的渊源是怎么样的呢?

李四光,油田之父

提起大庆油田,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李四光。

这位被誉为“石油之父”的人物,靠着他在地质学上的卓越贡献,成功预判了大庆油田的存在。

那是在1960年代初期,李四光带领一支地质勘探队伍深入

松辽盆地,他依靠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推断出该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石油资源。

在他坚定的推动下,国家决定加大对该区域的勘探力度,最终找到了大庆油田,这为中国石油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李四光的贡献不可否认,他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

他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还在石油勘探、开采技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指导,确实是功不可没。

然而,历史往往是单一的。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李四光的名字几乎成了这段历史的代名词,所有与大庆油田相关的故事似乎都绕不开他的身影。

就连一些学者、历史学家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也几乎没有提到其他人物的贡献。

几乎可以说,李四光在这段历史中成了“主角”,而那些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贡献的其他专家们,则显得有点“配角”的味道。

那么这个配角是谁呢?

匈牙利地震队

说到匈牙利地震队,不少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又是谁?大庆油田到底跟匈牙利有什么关系?”

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没有匈牙利的地震队,李四光的“油田探险”可能会慢上好几步,甚至搞不好,还会被坑到“找不到油”的地步。

1957年,匈牙利的埃特沃斯研究所的地震队进入中国。

当时,地质部想要让这支世界著名的地震队来做石油勘探。

匈牙利人一到,中国就把他们派往松辽平原,这个野心勃勃的地方要找油,找石油,正好可以拿来试试水。

当时,匈牙利的地震队他们有个技术,叫做,长垣背斜构造,这是学术词语,看着很拗口。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质结构,深埋地下,藏着巨大的石油资源。

再后来,地质部门在这里打钻探,终于找到了油砂,油田的雏形就这样露出了狐狸尾巴。

要知道,这个构造的发现,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大规模钻探工作,松辽平原的“找油梦”从此有了巨大的跃升空间。

从这时起,找油的目标锁定了松基三井,最终导致了大庆油田的成功发现,那为什么很少提匈牙利呢?

很多因素造成的

事实上,匈牙利地震队的贡献被历史遗忘,原因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的。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大力推动自主技术的时期,很多外籍专家的贡献并没有被大肆宣传。

而且,1950年代后期,世界局势复杂,国内政治氛围也比较敏感。

一些外国人的功劳,往往会被忽视,甚至被完全隐形掉。

我们要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这种特殊情况。

中国的地质工作是非常艰难的,而匈牙利地震队的技术可以说是给了中国地质勘探一个巨大的加速器。

他们的地震勘探技术,真的帮助了中国提前发现了松辽平原的石油潜力,这就好像是用“秘籍”帮助你过关。

但你却没有给人家足够的游戏点数,这不光是对匈牙利人不公平,也是在给历史留下了不完整的记忆断层。

匈牙利团队的被遗忘,并不是偶然的,那个时期的中外合作并不被广泛宣传。

中国在当时并没有很强的对外合作意识,特别是在科研领域,很多外籍专家虽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贡献常常未被记录。

再者,当时的中国处于一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风波中,国家正力图打破对外技术依赖,推崇自主创新。

因此,在历史叙述中,强调“自主发现”显得尤为重要,李四光的贡献被广泛宣传,而外籍专家的角色却显得有些敏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匈牙利人的贡献被边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匈牙利人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如一些院士所说:“我们不能忘了匈牙利人!”

我们这里就多说两句,为什么大家都只记得李四光呢?

没有全球化的时代

但其实,在这件事中,李四光也没有独霸天下,但在外界认为中,好像所有的功劳都落在了李四光一个人的头上。

其实,很多实际操作的技术人员和前期的地质勘探专家同样功不可没。

我们举个例子:1959年,石油部的工作人员按照李四光的指示,在松辽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

结果,松基三井打出了油!

但你知道吗?那个时候王进喜大哥还在西北,根本没有参与到这个关键的打井工作。

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主要是在大庆油田后期开发过程中才发挥作用的。

所以,说到底,发现大庆油田的过程,并不是某个单一理论的结果,而是整个团队和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时,很多石油地质学家和技术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踩着满身泥土,熬着夜为这项工作奋斗。

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在1960年10月的那个国庆节前夕,迎来了大庆油田的喷油奇迹。

大庆油田的发现,不是某个单一理论的灵光一现,也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它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付出。

比如,谢家荣、刘毅等地质工作者。

虽然他们在很多风波中遭遇了极大的不公,但在油田发现的过程中,他们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还有匈牙利地震队,虽然在中国石油界的历史中他的名字并不常见,但他们同样是这个伟大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年代的人,没有互联网,连正常用电、用水都是问题,肚子都吃不饱,怎么理解发现油田这回事?

网上经常有人在说,孕妇文化水平低被称为“高危妊娠”,简单说就是正常医嘱是孕妇无法理解的。

那个年代的人,几乎都没怎么读书了,高考都是七八十年代恢复的,他们如何理解“油田”?

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让大家理解这个人在这件事上作出的贡献,形成连带记忆。

请记住,一定是只有一个人,最多三个人,因为人多了记不住。

就好比现在的一个公司要评一个先进,只能评一个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大庆油田这件事,发现是李四光,开采是王进喜,这已经足够了。

至于其他人的贡献,当然是不可埋没的。

但是一是人太多,二是人们记不住的,就好像现在的娱乐圈,那么多明星,我们会记得住所有的人吗?不会的。

现在有了互联网,是好事,我们可以在文献和资料中寻找这些被遗忘的人和事,但也是坏事,互联网也有互联网的玩法,比如每个人都活在信息茧房里。

但无论如何,时代是进步的,尤其是在当今的科研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强调合作与共享,而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和单一的记忆。

我们更应该培养的是全球化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在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它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李四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但并非唯一的贡献者。

匈牙利人和其他专家,也为这项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应该公正地记住所有人的名字。

我们不能让历史遗忘那些真正推动我们前进的人,也不能让历史的面貌被简单化或片面化。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公正、全面的历史叙述,让每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们的名字。

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了。

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渠道,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渠道。各位觉得呢?

0 阅读:1

花间无四时

简介:天有四时,春秋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