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纷争时局是如何结束的呢?那莫非是在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之后。其实官渡之战的性质就类似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之后,东方六国便是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而在官渡之战之后,很少再有军阀能与曹操相抗衡。

但曹操能够成就如此之大并不一味的是运气好。要知道,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实并不多,由此便是可以看出曹操此人的雄才大略。
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都是为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去看看曹操,为这官渡之战做了何许准备,又是怎样赢下这场史诗级的战役的。
曹袁两立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最怒不可遏的便是袁绍。因为曹操在皇帝受封大将军之后,又同时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便是立马就不乐意了,因为太尉一职位,在大将军之下,想当年曹操经历许多次生死之劫,都是袁绍将他从水深火热之中拉回。而如今他又想到曹操如此的忘恩负义,自当是怒由心生。

而用天子来要挟袁绍,这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证据。而汉献帝便是他当时名正言顺“劫持来的天子,而袁绍则是他通过天子企图号令的诸侯。
当时的曹操其实并不承认这一说法。无论从他的谋士,还或是他,都是没有说过这句话,也没有用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号,都是后人评说时强加上的罢了。既然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当是应该有,曹操在这方面的说法便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在我看来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其实,早在很久以前,田丰便是给过袁绍建议,让他先挟持天子,然后号令群臣。但是当时的袁绍并不听取田丰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袁绍集团几乎从一开始就境界不高,反而曹操这边不但有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荀彧的三大纲领作为指导。
很显然荀彧着眼于大义,始终紧扣一个主题,那就是天子是这个国家唯一的统治者,捍卫现任皇帝的皇权,这就是所谓的大义。

不过,任何的说法以及决策都是有正反两面性的。虽然这样的决策给予了曹操正义的旗帜,但同时也可以曹操套上了高帽子。而就是这顶高帽子,也会让他终其一生都不敢悍然称帝,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后曹操才会逼荀彧自杀。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里对于时机的把握,袁绍犹豫了,曹操捷足先登,占了非常大的便宜,而袁绍则吃了个大亏。
但在后悔之余,袁绍又想出来了一个补救的办法,那就是他以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把皇帝迁到离自己较近的一城,试图和曹操一起分享天子这张王牌。
曹操一听便是看透袁绍的计谋便是果断地拒绝了,因为当时曹操怕袁绍一气之下发兵征讨,所以他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让步,那就是辞去了大将军,一直将其让给了袁绍。

袁绍在这个位置过得很是不安心,因为人们都在耻笑他,说这个大将军是曹操让出来的。但是袁绍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担任,因为这是天子的命令,他急得咬牙切齿,但也无可奈何。
大败张绣在曹操与袁绍,真正刀兵相见,一决雌雄之前曹操其实取得了三个阶段性的胜利,第一个便是败吕布袁绍,而第二个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三个就是败张绣。
事情开始时出奇的顺利,建安22年正月,大军刚刚开到宛城城下,张秀便是立即投降了,实施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不到半年就兵不血刃的大获全胜,曹操此时不得不心生骄傲。
但就是这一丝丝的骄傲,让他尝到了失败的味道,那就是张绣的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打得落荒而逃。
曹操此时最中意的接班人,嫡长子曹昂以及最贴心的士兵大将典韦都在战斗中身亡,而曹操也是自己中了剑伤,差一点一命呜呼。此时的张秀正在兴头上,便立马派兵去追,而他手下的众谋士则是劝他不要去追,则必败。果不其然,张绣大败而归。

建安四年,袁绍集结10万兵力,准备攻打许都,而曹操则在8月集军,9月份则分兵官渡,战争就一触即发。战争之而他们两个集团,都想得到张绣这个中间力量,张秀哪见过如此阵仗啊,便当场被吓得面如土色。最后也是听取了手下谋士的建议,投靠曹操。
因为他自己也明白,投靠曹操其实比投靠袁绍有3点优势:
其一,便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是正义之师,张绣投靠他,这是名正言顺的。
第二个便是张绣,当时的人马并不是很多,这对于拥有10万军队的袁绍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自然也不会被器重,而对于曹操来说,却是雪中送炭,而他也必定会感恩戴德。
第三,就是曹孟德此人胸怀宽广,成大事者必定会不拘小节,不但不会计较往日恩怨,还会为他设宴洗尘,昭告高天下人,从而收取威望。
事情也正是这样,在张绣投降之时,曹操知道后也是大为欢喜,立刻为他设宴席款待,并且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之女为妻,这样他们便是成了儿女亲家。而这待遇也跟当年鸿门宴前刘邦对待项伯一样。

相比起来,当时同为军阀的吕布和袁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袁术其实就是自讨没趣,他从孙坚手里得到了大汉王朝的传国玉玺便自以为是,在近2年内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果然引犯了众怒,当时与他关系最好的孙策也与他绝交,而吕布则更是把他派送来的使节押送许昌,曹操也更是带兵亲自讨伐,而袁绍在苦苦支撑了两年之后也是横尸街头。
就在此后的五个月张绣便是投降了曹操,在其死前半年前,吕布也被曹操所俘虏并且斩杀。就这样,当时再也没有势力能够阻止曹操以及袁绍了,能够影响到他们的只有对方。而他们两个也是早早地想要互相除掉对方,当时袁绍凭借军事实力的优势,也是不顾部分谋士的反对和劝阻公开发表讨曹檄文,悍然发动了剿灭曹操的战争。
官渡大战当时的曹操只有迎战这一种选择,所以他也亲自北上迎敌,并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了官渡,摆开了决战的姿态。
官渡之战可谓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当时的袁绍拥有着大半个北部中国,可谓是人数众多,兵强马壮,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而曹操则相比于袁绍可怜的许多,他所拥有的除了敌人就是剩下的皇帝,然而,这位大汉天子仅有的作用,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曹操当时可谓是四面楚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的坚决支持,他未必可以撑得过此次大战,战争进行得非常艰难,晋安5年2月袁军兵分两路攻击白马和燕京,此战虽以曹操获胜告终,但是曹操也是明白了自己实力与袁绍的差距,因此立即决定放弃白马和燕京全军撤退回官渡,以避其锋芒,等待时机。
次年7月,袁绍军队又进攻阳武,8月袁绍军队又逼近官渡,沿沙丘安营扎寨,可谓是长驱直入的直奔曹操大营,战争也进入了相持阶段。
而这时,袁军号称数10万众,而曹操则兵不满万死伤者10之23。而实际上,曹操此时已经萌生了投降的想法,因为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因为此时袁绍倾巢而出,孤注一掷,这是铁了心的要跟曹操决一死战,而失败了,绝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结果也必将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一点曹操心知肚明。
曹操采用了刚刚投降来的许攸的建议,当机立断率轻骑兵,直奔袁绍的军粮所在地乌巢,一把火便是烧光了他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

胜利的天平这时便开始倾斜,首先便是张郃的反水。张郃是袁绍麾下的大将,之后也是因为对袁绍的失望而投降了曹操。而就在他投降之时,冀州各郡也纷纷举城投降曹操。此刻官渡之战的结果已经有了答案,自认为此役必胜的袁绍也是大败而归,最后死于非命。
而官渡之战不仅仅是两个集团的利益,更是两个阶级,两条线路的大决战。在这场战争之中,我们便是可以发现,其实有明线以及暗线两条在互相交织,明线便是在社会上士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暗线便是在政治上形式上儒家与法家的战争。
经过曹操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官渡之战的结果也以他的胜利而告终。从此,一个崭新的时代便悄然开始。而这位新时代的缔造者,也将永远长存于世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