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优越,是大西南与东盟海上的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中心枢纽。近几年来吸引了上海的华谊、格派,湖南中伟、锦峰,中船的文船重工,江苏的远景能源,浙江恒逸和桐昆等企业落户(恒逸石化总部已迁至中马产业园),落户以外地著名企业居多,广西企业偏少,包括一些企业总部。总体呈“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如何评述看待这一现象,有什么好措施?
钦州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港口条件,正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近年来吸引大量外地知名企业(如华谊、恒逸石化等)落户,但本土企业参与度较低,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这一现象需从多维度辩证分析,并可通过系统性措施加以改善:
**一、现象成因深度分析**
1. **产业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
-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过程中,头部企业往往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布局意识,能更快捕捉钦州的港口物流优势(如恒逸石化利用钦州港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
- 本土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在资本规模(如华谊钦州基地总投资超900亿元)、技术储备(如远景能源的智能风机技术)等方面难以匹配大型项目需求。
2. **政策导向与要素集聚效应**
- 中马产业园等国家级平台提供的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半")、土地政策更契合跨省企业扩张需求。
- 外地龙头企业落户形成"磁吸效应",如桐昆集团带动下游纺织企业集群,进一步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
3. **本土企业结构性短板**
- 广西传统优势产业(糖业、铝业等)与钦州重点发展的绿色石化(华谊丙烯产业链)、新能源材料(中伟钴系材料)存在代际差异。
- 本土企业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难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红利。
**二、破局关键措施建议**
1. **构建产业生态圈层**
- 实施"链主企业+本土配套"计划,强制要求重大项目中本地采购率(如钦州石化产业园设定30%设备本地化率目标)。
- 建立产业协同数据库,将本土企业纳入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参考丰田汽车的"供应商共生体系")。
2. **创新资本支持模式**
- 设立跨境产业投资基金(可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重点扶持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 推行"财政贴息+港口费减免"组合政策,对使用钦州港进出口的本土企业给予每标箱200-400元补贴。
3.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 建设面向东盟的产业认证中心(如清真认证、东盟标准检测),帮助本土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 发展"港口+飞地经济",推动广西农垦集团等本土企业在钦州建立东盟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4. **实施人才反向流动工程**
- 建立"东部工程师工作站",引进长三角制造业人才同时保留本土人才编制待遇。
- 与上海自贸区联动建设"跨境数字孪生实验室",实现技术共享。
5. **优化制度供给**
- 试点"新通道通行权"交易机制,允许本土企业将物流成本节约部分转化为碳配额收益。
- 建立面向RCEP的跨境法律服务中心,降低本土企业国际合作风险。
**三、长远发展路径**
建议实施"三步走"战略:三年内培育50家本土配套示范企业,五年形成3-5个具有东盟特色的本土品牌,十年实现本土企业在新通道沿线国家节点城市全覆盖。通过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组织优势,最终形成"内外双循环"的良性发展格局。
当前局面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反映出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经阶段。通过精准施策,完全可以将"虹吸效应"转化为"溢出效应",使本土企业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