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王阳明
如果把圣人之学进行细分的话,“诚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历代圣哲及经典都很推崇诚学!
《中庸》写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上述这些,都是对诚学的高度评价,但也都是限于言语上的,属于“说得好”的范畴。真正在处理复杂矛盾时,把诚学“用得好”的,还是阳明先生。这方面,最典型的故事,就是王阳明以诚感化锦衣卫的故事。
1519年,皇帝朱厚照御驾亲征,实际上是想去南方玩玩。王阳明已经拿下了叛乱的宁王朱宸濠,朱厚照亲征玩耍的理由,变得很不充分。太监张忠出主意,可以将朱宸濠放了,皇上到了江西,重新捉一回。
朱厚照很高兴,觉得可行。张忠派出锦衣卫,拿着一面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去见王阳明。锦衣卫到了王阳明那里,拿出手牌。王阳明早已看穿张忠的意图,没有立刻去迎接。
他的手下说:“皇上的手牌和圣旨没有区别,应该赶紧相见。”王阳明回答:“手牌是手牌,怎么能和圣旨混为一谈?大将军的品级不过一品,况且我是文官,他是武官,文武向来不相统属,我为什么要去迎接他?”
王阳明手下大骇:“大人想瞒天过海,恐怕要得罪皇上。”于是在属下的苦苦哀求下,王阳明让属下去见了锦衣卫。按规矩,王阳明应该孝敬锦衣卫一大笔钱,当时的南昌刚刚经历战火的洗礼,除了断壁残垣,除了被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除了城中空地新添的一座座新坟,哪还有像样的礼品呢?
银子礼物送不起,钦差也得罪不起,好不容易才凑了五两银子送了上去。锦衣卫很生气,决定第二天回去打小报告,让王阳明吃不了兜着走。王阳明只好再次掏出自己的法宝——“良知”,去撞—撞大运了。
当盛夏的太阳再一次照耀南昌城时,王阳明早早地就到了锦衣卫的门口,等候着为他送行。锦衣卫本来已窝了一肚子气,打开门见王阳明亲自来送行,心里倒是好受了许多。
只见王阳明亲切地拉着锦衣卫的手,满怀深情的说:“下官在正德初年下锦衣卫狱很久,和贵衙门很多人都很熟,您是我见过的第一位轻财重义的锦衣卫。昨天给你黄金,只是礼节性往来,想不到您是个君子,这点钱都不要。我没有什么长处,只会做点歌颂文章,他日定当为您表彰此事,把您树立成典型,让天下人膜拜。”
锦衣卫一听,非常高兴,名声可是梦寐以求的东西。于是说:“您的一番话让我心弦大动,我在这里提醒王大人,还会有人来。”见锦衣卫动了真情,王阳明便趁热打铁道:“我昨天晚上写了一幅字,想送给大人,也让天下人知道大人的气节和道义。”
锦衣卫接过这幅字,打开一看是“水火无交”四个字,不由得眼前一亮,心中顿时生出了对阳明先生的感激之情。“水火无交”这个典故出自隋朝大清官赵轨的事迹。赵轨这个人,为官最廉,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旁人拿他开玩笑,说他与百姓“水火无所交”。
其实,任何人,包括那些所谓的坏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在适当的时候,以情动之,以诚感之,就能与之达成和解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