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
有一部电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尺度之大,导致有影评人当场被吓晕,抬了出去。
而这位影评人没有看完的这部电影。
恰恰是拿下了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
——《正发生》
本片以十分争议的“堕胎”为主题。
讲述了一位还是学生的少女,因为意外怀孕,想堕胎却处处受阻,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创伤的故事。
安(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 饰)是一位青春靓丽的大学生。
不仅外形出众,还是个学霸,老师课堂提问,她总是能答到点子上,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身边有几个要好的闺蜜朋友,课余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到酒吧跳舞放松。
学习、生活、一切都那么美好,充满着希望。
然而,一次体检,医生告诉她,她怀孕了。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安陷入了恐慌之中。
那是在城里一家书店认识的一个男生,虽然有些好感,但也仅仅只是好感而已。
怀孕意味着她可能要放弃学业,开始育儿养家,成为一个单亲母亲。
安还没准备好承担这一切,于是她决定堕胎。
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由于法国是一个天主教教义主导的国家,因此,当时堕胎在法国意味着残害生命,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因此当安向体检医生求助,让他帮自己堕胎。
医生听到后,愤怒地强调:法律就是法律,如果帮了她,不仅安要进监狱,自己也得坐牢。
无奈之下安只好离开诊所。
但此时的她已经魂不守舍,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上课也听不下去了,老师提问,一问三不知。
临近考试,同学们在复习,安也是精神恍惚。
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从原来的学霸变成了经常被老师关照的问题学生。
一天,安终于找到了一个肯帮助她的医生。
医生给她开了注射剂。
安谨遵医嘱,注射药剂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开始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然而一天、两天、一周过去了,孕吐的情况还在继续。
医生开的药没有起作用。
她开始向朋友求助。
一个要好的男性朋友邀请安到她家,要为她出主意。
但这个男性朋友在询问了安为何意外怀孕之后。
非但没有帮助她。
反而开始上下其手,并想要和安发生关系,认为“怀孕”就是天然的避孕手段。
时间又在一点点过去,此时的安已经怀孕七周,日益增大的肚子让她焦躁不安。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安的成绩自然是:很糟糕。
不明情况的老师责骂她,告诉她如果再这么下去,她就毕不了业。
安告诉了“孩子的父亲”,虽然他对安说会找人帮忙,但实际上却毫无作为。
甚至朋友对他的看法,在他的心中比安所受到的伤害更加重要。
这也让安十分心寒,就像她说的:找乐子的时候,你从不缺席。遇到问题的时候,却躲得远远的。
找最好的闺蜜帮忙,闺蜜却连忙和她撇清关系,不想因为此事受到牵连而被关进监狱。
连最亲近的妈妈,也因为她最近的情绪不对责怪她,只关心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此时的安,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剩下的只有无助感。
纵使有许多委屈,无奈,也只能自己咽下。
她尝试着自己用简陋又非常不卫生的方式做流产,痛苦万分,鲜血直流。
复查时,医生告诉她,胎儿还在,她这么做只会让子宫受到损害。
医生还告诉她,此前安找到的那位愿意帮她的医生,开的注射药剂并不是堕胎药。
雌二醇注射剂反而是帮助保胎的。
所谓的帮助只不过是谎言。
法律之下,人人自危,没有医生敢做这件事。
所以,安只能找到不正规的地下诊所。
一位女人愿意帮助安堕胎,条件是收取高额的手术费用。
于是,安以筹备旅游为借口变卖了自己的书、项链等个人物品,终于筹集到所需费用。
无助感再次向观众涌来。
在怀孕12周后,安终于来到了这个地下诊所。
简陋的房间和手术室,且不说手术感染的风险。
由于墙壁隔音不好,即使手术过程十分疼痛,她也得咬牙忍痛,不能大声喊叫。
令人折磨的经历还不止于此,由于手术没有成功,导致安不得不再次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
而这一次,她还得面对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当她在床上翻来覆去,面对室友的询问。
却只能拒绝帮助,靠自己忍痛完成流产。
这样身心皆痛苦的窒息感也到达了顶点。
影片最后,安终于挺过了这一折磨的过程,迎接她的除了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
还有崭新的人生。
意外怀孕和堕胎。
是狗血剧里面最常见的桥段。
但在《正发生》之中,用如此直白详细的形式拍出来。
却一点也没有给人戏剧化的的感触。
有的只是忧伤和共情。
其实堕胎的主题,荣获金狮奖的《正发生》也许不是最好的。
论影片拍摄技法,故事深度,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同类型作品。
克里斯蒂安·蒙吉《四月三周两天》、克罗德·夏布洛尔《女人韵事》、迈克·李《维拉·德雷克》……
这些作品的评价都更高。
但是,上述作品都出自男性导演之手,而《正发生》是新人女导演奥黛丽·迪万执导。
从影片的拍摄方式我们也能看出,之所以能吓晕影评人,也许是因为影片的视角太过残酷。
从头到尾始终是以安为主观的镜头进行摄制,这就很容易让人代入到这样的女性视角中,达到一种共情的效果。
确实,关于那几段堕胎的画面,加上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对于女主在表情和声音上的深刻演绎,让人看着也十分为她揪心和难受。
作为一部女性视角电影,影片中也不缺乏对男性的刻画。
趁人之危的男性朋友,自私的孩子父亲……
在这样的反差之中,更能体现出在堕胎违法的60年代法国背景下,像安这样的无助女孩内心的痛苦。
一直到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西蒙娜·韦伊提出了女性堕胎合法化的议案。
1975年,法国正式废除了堕胎禁令。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国家禁止堕胎,也有许多新加入禁令的国家。除了天主教国家外,美国德州最近也因为堕胎禁令引起了热议。
堕胎是否需要被禁止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
不仅在所谓的“人权至上”的西方,国内的争议也颇大。
但这样的人权,从来都只是在关注“孩子”本身。
没有人关注在其中承受了最大的身心痛苦的女性。
这样的人权,显然是剥离了初衷的“绑架”。
她们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意愿。
正如影片中安所说的:
有一天我会要个孩子的。
但不是以我整个人生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