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今天,中国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自身无与伦比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制造能力,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横空出世驰骋大洋,“天宫空间站”翱翔太空,中国走的每一步都彰显出在高精尖制造领域的不菲成果。
但却有个奇怪的现象摆在面前:据相关统计,我国国内近65%的电梯居然都依赖进口。这与我们在航母、空间站等方面的耀眼形成了不小的差距,让人不禁想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宫”与海洋,我们都已探索
航空母舰,向来被誉为是“海上霸主”。它的建造难度无与伦比,可以说,一艘航母就是一座移动的海上之城,囊括了诸多世界最尖端技术。
中国航母之路是从对辽宁舰的改造开启的,这可不是单纯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它的内部整体构造的深入了解开始,动力、布局、舰载机适配,每一个要素都至关重要,我们每一步也都走得很稳。
随后,山东舰的横空出世便是我国自主研发与设计能力的最有力证明。从内部舱室的规划设计,到甲板的建造,以及龙骨铺设、舰体的合拢,这每一个环节无一不凝聚着我国无数科研人的心血与汗水。
在特种钢材的研发上,我国科研团队更是经过无数次的测试与改进,终于成功研究制造出一种高强度钢,它不仅能够抵御海水侵蚀、也能承受舰载机的起降冲击,为山东舰打造了一副百毒不侵的“高筋铁骨”。
福建舰则是在此基础上搭载了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要知道,电磁弹射涉及到多个复杂的电磁学原理、强大的能源供应系统,及高精度的控制系统。
我国航母建造能攻克电磁弹射这一难关,就意味着在电磁领域、大型装备集成、和动力控制等方面都达到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水准。
不仅如此,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福建舰上,通信、雷达、导航等系统同样是我国自主研发,如今已经可以对海、空的双领域、全方位的探测与指挥,保障航母战斗群在复杂多变的海战环境中拥有强大的探测感知能力及作战协同能力。
而这座翱翔在浩瀚宇宙中的“天宫”——中国空间站,更是集尖端航天技术与重视浪漫主义的一大壮举。它的建设异常庞大而复杂,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各个舱段制造落地,再到太空中精确无误的对接,每一个环节都是艰难的挑战,也没一个环节都完美实现。
我国航天团队通过多次的载人航天飞行中摸索出的经验,实现掌握了太空交互对接方面炉火纯青的技术。
每次对接任务就仿佛是在太空中完成一次高难度的“穿针引线”,需要的不仅是最先进的光学测量、激光及微波雷达等多项高精度测量设备还需要配合精确甚至到毫厘的轨道控制技术,才可以使两个在太空高速飞行的航天器“牵手成功”。
另外,宇航员们在舱外穿的航天服,它的研发制造同样是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历史书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件看似笨重无比、实则满是科技含量的“白色盔甲”,要应对的是太空中的极端环境,要抵御太阳直射下的高温,和背对太阳时的极度严寒,还得抵御宇宙射线的强烈辐射,从而才能保障航天员的健康平安。
同时,它也要能让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灵活操作各类工具、从而进行预定的作业的需求。我国航天人通过多领域联合攻关,融合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才打造出这样一件性能无比卓越的舱外航天服。
此外,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则绝对可以说是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创新成果,它能够对水和氧气等关键资源进行高效循环利用,模拟地球的生存环境,让航天员在远离地球怀抱时也可以长期舒适地生活和进行科研任务。
这依靠的就是全球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气体循环技术以及智能化的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是我国航天工程领域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的集大成者。
上述这些成就都足够证明中国拥有绝对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备的工业体系,那么,在电梯领域为何还会出现高比例依赖进口的情况呢?
电梯现状:依旧依赖进口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天际线”也不断被突破。每个城市中,超高层建筑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类商业综合体和住宅楼等也遍布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而电梯,便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载工具,其市场需求几乎是井喷式的。
不论是医院、交通枢纽这类大型公共服务场所,还是挤满了城市“打工人”们的写字楼,需要在上下班高峰期高效、稳定地输送大量人员;亦或是为居民们提供便捷生活的住宅区,目前都对电梯有着日益增长的持续的刚性需求。
然而,在这片庞大的中国电梯市场中,进口产品却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在使用的电梯,约65%都依赖进口,国际上一些知名的电梯品牌,如奥的斯、迅达、通力、蒂森克虏伯等,都牢牢占据着其中的市场份额。
究其原因,国外电梯行业几乎有着长达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电梯就已经出现在欧美的社会生活中,随后漫长时间下的技术更新与经验积累,都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
在整个欧美电梯行业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很多核心技术领域,如曳引机的优化、安全保护装置的精细化研发等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金钱,起步比我国早很多,因此也沉淀了海量的专利技术。
反观我们的电梯行业,大约是从20世纪中才开始起步。早期基本是通过引进国外的生产线进行组装生产,虽然到了近几十年,我国整体科研能力迅猛发展,但在某些特定领域,想要短时间内追赶上百年的技术差距,还是很有难度的。
技术底蕴缺乏,且也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我国电梯企业想在高端电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与国外品牌竞争,往往力不从心。这便导致在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中,我们不得不依赖进口产品来满足相应的需求。
另外,进口电梯品牌在经过了全球市场上数十年的努力后,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的品牌形象和印象,它们会通过参与一些世界瞩目的大型项目建设,不断强化自身的品牌形象,使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以广泛蔓延和扩散。
对于建筑开发商和业主来说,选择一款知名的进口电梯品牌,不仅能降低后续使用的故障风险,提升安全度,获得更放心的售后服务,更能够提升本身项目的整体形象。
反观我国的电梯品牌,尽管近年来在产品质量、技术层面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进入市场较晚,在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十分薄弱。
在建筑招标方和许多消费者心中,国产电梯往往被认为是“中低端”、“质量不太有保障”的,而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国产电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实际上,很多国产电梯品牌在性能上已经能够满足部分高端项目需求,但基于上述所说原因,依然在市场上力不从心丧失很多机会。
此外,有着国际上通用的严格的标准和认证要求,而这一标准,本身是由部分国外电梯企业长期参与制定的,其产品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
我国国内的电梯标准虽然也在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但在目前的阶段,国产电梯在应对国内高端项目严格的标准审核时,仍然比较困难。
我国电梯品牌要想突破这种依赖进口的现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在关键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比如与政府配合,如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等,鼓励与科研机构相合作,攻克目前的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软件、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更智能化、人性化的电梯控制系统,提高国产电梯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品牌也要逐步转变思路,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努力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知名度,如参与国内外各类大型的专业展会和技术研讨会等。
结语
中国在航母、太空站方面的卓越成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科研制造实力,而打破电梯行业对国产品牌的依赖,只是时间问题,届时,“中国制造”的名片必将更加熠熠生辉,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与科研领域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在世界舞台持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参考资料:
前瞻网:《2024-2029中国电梯产业链生态图谱分析》
弊低端的垃圾,我们不屑制造!
神经病的作者,中国样样都第一,那要还世界来干什么呢?这叫着合作共赢。懂吗?
那是不屑造
电梯品牌都在中国生产,本土化做的都不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