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像过客?
哥哥的童年!
“我的童年?
就像住在旅馆一样。
” 你能想象吗,说出这句话的,是舞台上光芒万丈的张国荣。
小时候的家,对他而言,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个冰冷的住所,父亲就像匆匆过客,来了又走。
张国荣的父亲张活海,是个有名的洋服裁缝,生意遍布香港。
家里有十个孩子,张国荣是最小的。
按理说,老幺应该最受宠,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父亲常年在外奔波,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
即使回来了,也只是短暂的停留,最多三天。
这三天里,父亲忙着应酬,忙着生意,留给孩子们的,只有背影。
你能体会那种感觉吗?
父亲回家,本该是开心的事,可对年幼的张国荣来说,却像来了个陌生人。
他小心翼翼地,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可换来的,往往是沉默。
张国荣曾回忆说,有一次,他6岁的时候得了急性肾炎住院。
父亲难得来医院陪护,但他整晚都在看报纸,一句话也没和他说。
小小的张国荣想叫爸爸,却又不敢,只能盯着天花板数格子,孤独感瞬间涌上心头。
那一次,他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助,好像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更让人心酸的是,就连张国荣的生日,父亲都要靠佣人提醒。
这得多疏忽,才会忘记自己儿子的生日?
或许,在父亲眼里,他只是十个孩子中的一个,没什么特别的。
所以,他说自己的童年像住在旅馆一样,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实的感受。
家,没有给他带来温暖和归属感,反而让他觉得疏离和陌生。
为何送哥哥出国?
真相了!
13岁那年,张国荣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改变。
父亲突然决定送他去英国留学,学习纺织。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花一大笔钱,还要面临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
那么,父亲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难道真的是为了培养他继承家业吗?
或许,这只是一个借口。
更合理的解释是,父亲想把他送走,眼不见为净。
家里孩子太多,他无暇顾及,而张国荣又是个敏感的孩子,渴望得到关注。
与其留在身边,让他不断索取,不如送到国外,让他自生自灭。
在张国荣的自传中,他写道,上飞机前,父亲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照顾好自己”。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体温,但也是最后一次。
英国的寄宿学校生活,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他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学习陌生的语言,还要忍受孤独和寂寞。
他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把自己伪装得很坚强,但内心深处,却渴望得到关爱和认可。
多年后,张国荣坦言,如果当年留在香港,他可能会更早进入娱乐圈,但或许不会有后来的坚持。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和无奈。
正是因为有了那段孤独的留学经历,才让他学会了独立和坚强。
他知道,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走到了事业的巅峰。
哥哥爆红,爸爸态度大反转?
1977年,张国荣从英国辍学返港,参加歌唱比赛出道。
他的选择,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戏子”是不体面的职业。
张活海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辈子,就是希望儿子能继承家业,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无法接受儿子去抛头露面,被人指指点点。
据张国荣的姐姐张绿萍回忆,父亲甚至拒绝出席他的首场演唱会。
这是一种多么决绝的态度!
他宁愿不去看儿子的演出,也不愿承认他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道路。
世事难料。
1983年,张国荣凭借一首《风继续吹》迅速走红。
他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他成了香港乐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面对儿子的成就,张活海的态度也悄悄发生了转变。
他不再反对儿子唱歌,甚至还让店员在裁缝店里播放儿子的唱片。
当媒体问起此事时,他只是淡淡地说:“年轻人有自己的路。
”
这句“年轻人有自己的路”,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父亲的妥协和认可。
他终于意识到,儿子不是他手中的提线木偶,而是有自己思想和追求的独立个体。
他可以不理解,但必须尊重。
张国荣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他开始承担家族的开支,包括支付父亲的医疗费用。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催泪!
哥哥哽咽告白父亲!
1987年,张活海中风。
张国荣得知消息后,立即暂停工作,亲自照顾父亲。
他每天帮父亲擦身、读报,陪他聊天。
他还特意请来最好的医生和护工,尽一切努力让父亲康复。
友人透露,有一次,张国荣握着父亲的手说:“现在换我养你了。
”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年的爱和怨,多少年的渴望和期待。
在1989年“告别乐坛”演唱会上,张国荣哽咽着对台下的父亲说:“爹地,多谢你今晚来。
无论别人怎么说,你始终是我爸爸。
”
现场镜头捕捉到张活海抹泪的画面。
这一幕,被港媒称为“跨越30年的父子对话”。
是啊,30年了,他们之间有过误解,有过隔阂,有过争吵,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和解。
张国荣与父亲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中。
从疏离到有限和解的过程,映射出香港社会转型期的家庭伦理变迁。
或许,他们的父子关系并不完美,但却是真实的。
他们都曾犯过错,都曾伤害过对方,但最终,他们都学会了原谅。
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既塑造了张国荣敏感细腻的艺术人格,也成为理解其作品深层意涵的关键密码。
正如他在最后一次电视访谈所说:“我原谅了过去所有,包括我自己!
”
哥哥离开20余载,归来仍旧风华绝代!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家庭关系的多样性,也让我们明白了,即使是不完美的家庭,也能孕育出伟大的灵魂。
也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过去,如何创造未来。
原谅过去,才能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