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桂芳,今年56岁,来自一个小县城。年轻时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供我读完了初中,后来因为家里困难,没能继续上高中,就早早地出去打工了。
18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前夫,他家境一般,但人老实,本想着日子能踏踏实实地过下去,谁知道婚后的日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我和前夫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明。他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为了让他生活得好一点,我和前夫在县城里摆过摊,后来又进了一个工厂做女工。虽然累,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可惜,日子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一直平稳下去。前夫性格固执,脾气暴躁,尤其是喝了酒之后,家里就像炸了锅一样。
年轻的时候,我总想着忍一忍,毕竟孩子还小,有个完整的家总比单亲家庭好。可是,现实却一次次打破我的幻想。
前夫的脾气越来越大,甚至动手打我,有一次,我被他推倒,头磕在桌角上,缝了好几针。那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样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在儿子十岁那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和前夫离了婚。法院把儿子判给了我,我一个人带着他,日子虽然艰难,但心里踏实了许多。
我拼命工作,给儿子最好的生活,供他上学,直到他考上大学,后来在大城市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一个人过下去也没什么不好。可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孤独感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儿子结婚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我不怪他,他有自己的生活,可是家里冷冷清清的,我还是忍不住感到落寞。
直到半年前,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王志国,他比我大三岁,老伴去世了,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也是一个人过。
我和他聊得来,觉得彼此能有个照应,就在三个月前领了证,本以为能安安心心地度过晚年,没想到,这一决定却引来了儿子的强烈反对……
我和王志国领证后,搬进了他的小区。他的房子是十几年前单位分的,虽然旧了点,但收拾得干净利落。他是个细心的人,买菜做饭样样精通,刚开始的日子,我们相处得还算融洽。
可是,婚后不到一个月,我就发现儿子的态度变了。
从前,他虽然不常回家,但每次打电话都会关心我的生活,问我吃得好不好,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可自打我再婚后,他的电话频率突然变得很高,一天两三个电话,内容却出奇地一致:
“妈,你在那边住得习惯吗?”
“妈,你们怎么分配家里的钱?”
“妈,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婚姻到底值不值得?”
最初,我以为他只是单纯地关心我,可后来,我渐渐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是在警惕,甚至是反对,他觉得我不该再婚,或者说,他不希望我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共度余生。
我耐心地跟他说:“明明,妈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也想找个伴,以后老了有个照应。”
可他总是说:“妈,我和小芸(儿媳)会照顾你的,你不需要找别人。”
我知道,他不是不孝顺,而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占有欲。在他心里,我是他的母亲,我的生活应该围绕着他,而不是另一个男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的电话越来越频繁,甚至有时候半夜也会打来。王志国虽然没明说,但明显不高兴了。
“你儿子是不是怕我骗你钱?”他有次皱着眉头问我。
我苦笑着摇头:“不是的,他只是接受不了我再婚。”
但事实是,儿子的做法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
有一次,我和王志国去超市买菜,刚推着购物车走进蔬菜区,电话就响了。
“妈,你在哪儿?”
“我在超市买菜。”
“和谁?”
“还能和谁,当然是志国。”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他说:“妈,我觉得你还是回来吧。”
“明明,你能不能别这样?妈只是结个婚,不是离开你。”
“可你知道吗?小芸已经快崩溃了,她说你再婚这几个月,我打了你六十多个电话,她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她就要跟我离婚了。”
我愣住了,心里一阵发酸。
我知道儿子不是无理取闹,他是真的被这件事困扰了。可是,我也是人,我也有感情,我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生活?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王志国看出了我的不安,他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说:“要不,你还是回去吧。我不想让你夹在中间难做。”
我鼻子一酸,眼眶红了。
“你是不是也嫌我麻烦?”
“不是的,桂芳,我只是觉得,你儿子不会接受我,我们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难。”
我沉默了。
第二天,我收拾了几件衣服,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
刚进门,儿子和儿媳正坐在沙发上,看到我提着行李,儿媳眼里明显松了口气。
“妈,你终于想通了?”儿子试探地问。
我点点头,没多说什么。
过了几天,王志国给我打电话,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桂芳,回来吧。”
我心头一震:“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咱们是夫妻,我不想这样放弃。”
我心里五味杂陈。
当天晚上,我又一次收拾行李,准备回去。
儿子看着我,眼里满是失望:“妈,你真的要这样?”
我深吸了一口气,说:“明明,妈已经为你活了大半辈子,现在,能不能让我为自己活一次?”
儿子没再说话,只是低下了头,过了很久,他才闷闷地说:“妈,你开心就好。”
我知道,他还是不甘心,但至少,他不再阻拦了。
回到王志国家,我心里终于踏实了。
人生苦短,我不想再委屈自己。
或许,儿子会慢慢接受我的选择,或许,他永远都不会理解。
但这一次,我决定为了自己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