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量调查,认定谭某不构成诈骗犯罪。”
2025年3月15日,某中央媒体的栏目以"网络信息打假"为主题,对一年前震动全国的"胖猫事件"展开深度回溯。

新闻媒体将这场始于情感纠纷的个体悲剧,在舆论浪潮中演变为撕裂社会共识的公共事件,以94.6吨食物浪费、近300万网民参与网暴、警力资源超负荷运转的视角讲述。
而这么多信息合在一起构成的观点就是: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混乱。
“八干块的食物就躺在那里自自地给浪费掉了。”“我不认为这件事(点外卖)是高尚的。”
然而,有网友锐评:在3·15这天,比起胖猫,难道不是更适合谈谈姜萍吗?
真实恋爱,没有剥削?
315晚会上,当人们还在期待曝光更多黑心企业的时候,某中央媒体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马枪”。
本次节目再次讲述了肇始于2024年4月的“胖猫事件”,其一是“谭某”没有违法犯罪。湖南青年"胖猫"在重庆长江大桥轻生后,其家属通过社交平台曝光死者与女友谭某的私人聊天记录及转账明细。

最终,重庆警方跨三省核查资金往来:谭某与"胖猫"存在真实恋爱关系,双方经济往来差额仅13.6万元,且已协商退还。
在节目中,媒体对网民的固执态度提出批评,却对谭某与胖猫之间存在的畸形恋爱关系只字不提。虽然重庆警方经过详尽的数据核查,严格依据《刑法》规定,得出谭某无犯罪行为的结论。此时,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已超出法律范畴,转而聚焦于转账细节引发的道德争议,如“转账式恋爱”的合理性及是否存在情感剥削等。
事实上,媒体对这些情况不可能一无所知,然而却选择了视而不见,将原本的恋爱观问题,错误地归结为纯粹的法律问题,实在令人扼腕。
然而,多地的防诈骗宣传标语都有这么一句话:凡是网恋后各种理由要钱的就是诈骗!

其二是有谣言攻击办案人员。当时办案人员发布了这份2500字警情通报,却被部分网民以"局长包庇""证据造假"等阴谋论持续攻击办案民警,甚至有网安干警更遭遇"与谭某存在不正当关系"的诽谤指控。
那么,为什么如此愚蠢的谣言都会有生存土壤,这是一个问题。
94.6吨外卖,垃圾还是民意?
其三就是“点外卖浪费”。有数百万网民通过外卖平台向事发地投送祭品,堆积如山的奶茶汉堡迫使市政部门启动应急预案,94.6吨食物在春末的江风中腐坏变质。更严峻的是,模仿性自杀警情激增三倍,水警总队每月需处置百余起"跳桥预警"。

这第三点是最让网友感到愤怒的,因为官方对自发祭奠的行为认定为浪费,同时对轻生行为的十分冷漠。
首先,短时间内上万人的实物祭奠的行为,媒体应该去提问:一个无名无业的普通人,为什么能在公众里引起和那些震撼乃至改变历史的大人物相近规模的情感表达?
然而媒体却没有从这个角度切入,深挖背后的原因,反而用一句“浪费”就把事情完全总结了,总结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行为”。

同样的,对于群体性轻生行为,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胖猫为什么引起其他轻生者的共鸣、这些轻生者的大致画像是什么的、他们的主要轻生动机是什么?
总的来说,一个关于死亡和祭奠的报道里,几乎看不到人文关怀,通篇下来讲的都是成本、成本、成本!
说到祭祀,更令人质疑的是,官方媒体在处理胖猫事件时,为何采取双重标准?为何不能给予逝者及其追悼者应有的尊重与理解?祭奠行为难道触犯了法律?

2021年,民众曾掀起过一场大规模的祭奠活动,对象是袁老。当时,全国网友纷纷行动,将长沙的菊花买空,只为献给这位令人敬仰的人物,而此举并未引发任何批评之声。

同样的还有齐齐哈尔34中体育馆倒塌事件之后的祭祀。
“中国民众的自发悼念行为,反映了中国广大民众最朴素的情感,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外交部发言人对某次外国人学校的学生遇害后所出现的献花行为的评价。
对比之下,有网友近日感慨道:“那哪是94.6吨的垃圾,分明是94.6吨的民意啊!”

明明这件事本就应该永远沉在水底,如今却再次被提起,再次激起民众的愤怒。因此,牛媒数据在此预测,在今年4月11日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外卖压桥”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