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2025年初最热门的显示技术,那一定非RGB-Mini LED莫属。今年3月,国产头部科技品牌海信将全球首款RGB-Mini LED电视UX推向市场并正式量产,三星、索尼、TCL也展出了相关原型机,并计划在今明两年陆续量产。照此趋势,显示技术的新一轮顶层竞争已经爆发。那么,RGB-Mini LED技术究竟有哪些独特优势,能够吸引全球电视巨头们加入新赛道?
RGB-Mini LED电视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控制RGB三基色LED直接发光,相比市面上传统电视采用单色背光进行二次色彩转换的显色模式,综合表现更为出色。以海信电视UX为例,其利用首创的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配合海信自研的画质芯片和RGB-Mini LED发光芯片,能实现比QD-Mini LED和QD-OLED电视更高的色域、色纯度以及节能表现,因此称其为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也不为过。
作为对比,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近二十年显示技术的发展情况。
首先,作为RGB-Mini LED技术的前身——索尼在2004年最早提出了RGB LED技术理论,在2008年曾一度推出了使用数百颗RGB-LED背光源的Qualia电视X4500。最终,因LED发光效率低,产生高温后易偏色,成本和售价过于高昂等原因而折戟沉沙。
此后,Mini LED和OLED电视先后进入市场,并未掀起太大波澜,随着量子点技术被引入,市场开始形成QD-Mini LED和QD-OLED激烈竞争的局面。到这个时期,电视画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在技术层面上,量子点电视仍有不少局限性。
比如QD-OLED电视画质自然艳丽,被很多专业爱好者所推崇。这种由三星所主导的显示技术,采用单一蓝光光源,经量子点涂层转换为红色和绿色,转换过程中会受到蓝光影响,出现色偏问题。另一方面,OLED是自发光材质,最高峰值亮度只能达到1000nits,在这种“高“亮度下长时间运行还容易出现烧屏问题,平均使用寿命只有2-3万小时。而QD-Mini LED同样采用单一蓝色光源进行色彩转换的发光模式,峰值亮度可高达10000nits,具有6-7万小时平均使用寿命,色彩表现略逊于QD-OLED,但亮度和稳定性的表现要优于前者。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QD-OLED电视受限于材质本身的特性,其峰值亮度低、寿命短的技术短板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从2022年开始,日韩厂商就开始转向研究RGB-Mini LED技术。
那为什么是海信率先做到了量产RGB-Mini LED电视?答案很简单,因为海信攻克了最核心的芯片技术,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画质芯片和RGB-Mini LED发光芯片。
具体来看,海信UX搭载了全球首颗RGB光色同控信芯AI画质芯片H7,主要提供强大算力,可以实现3x26bits光色精控和15680点的高精色彩控制,让色彩显示更精准、更自然。RGB-Mini LED发光芯片负责提供硬件保障,主要解决LED的“发光效率、寿命、色偏、色纯”难题,确保产品能够持续稳定地输出超高清画质。
正是得益于这套双芯片组合,赋能海信电视UX在各项色彩指标上全面超越了QD-Mini LED和QD-OLED电视,在已经到来的RGB-Mini LED竞争中占据了主导位置。另外,从其他厂商的研发进度来看,三星在2025年会推出部分采用RGB-Mini LED技术的新品,索尼计划2026年量产RGB-Mini LED电视,但芯片设计和关键参数要落后于海信电视UX。这种情况显然对海信更为有利,如果海信持续推进研发,尽快建立技术壁垒,相信可以带领中国品牌冲击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