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东的霸权体系正遭遇历史性挑战。2025年3月29日,五角大楼向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增派6架B-2隐形轰炸机,该基地距伊朗本土4500公里,恰好超出伊朗中程导弹射程。这一部署被视作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的武力回应,此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拒绝直接对话,坚持只通过中俄及欧洲国家进行间接谈判,美方自诩的“全球主导地位”遭遇罕见羞辱。
美伊博弈的戏剧性堪比三国权谋。2002年小布什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后,美国通过阿富汗、伊拉克驻军形成对伊合围之势,却因2003年伊朗突然宣布提炼出铀被迫转入核问题谈判。
如今相似剧本再度上演,特朗普政府2025年2月重启“最大压力”政策,单方面退出新版伊核协议谈判,却反遭伊朗联合中俄欧架空谈判席位。正如曹操以“百万雄兵”威胁孙权未果,特朗普的军事恫吓反使德黑兰赢得更多国际同情。
伊朗的战略反击精准打击美国软肋。2025年1月,伊朗与俄罗斯签署为期20年的全面安全协议,俄方承诺向伊提供S-500防空系统;3月,中伊启动本币结算能源交易机制,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38%。更令美方焦虑的是,伊朗正通过也门胡塞武装牵制美军,据联合国监测报告,2024年胡塞袭击红海商船次数同比激增270%,迫使美海军62%兵力困守亚丁湾,严重削弱其在西太的部署能力。
为扭转被动局面,特朗普政府开启全球战略冒险。2025年3月,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曝光对台军售升级计划,拟在2026年前向台交付100架F-16V战机;4月初,美日菲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日本自卫队首次实弹试射12式反舰导弹。这些动作旨在构建“东链围堵”态势,但实际效果堪忧,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美贸易额同比下滑12%,而中俄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地缘经济格局加速重组。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最新报告指出,特朗普的“军事优先”策略正加速消耗美国信誉。2024年全球央行美元储备占比降至47%,创1995年以来新低;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盟友连续三年拒绝配合美对伊石油禁运。更严峻的是,欧盟3月通过《地中海安全倡议》,明确排除美国参与东地中海能源开发,标志着跨大西洋联盟出现结构性裂痕。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却从不简单重复。当特朗普在迪戈加西亚基地按下军事威慑按钮时,他或许未曾意识到,美国霸权衰落的齿轮已在多极世界的共振中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