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陈友谅应天之战

化学圈李先生 2024-03-18 16:02:52

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的丞相倪文俊谋反未遂,被元帅陈友谅杀死。自此,陈友谅成了徐寿辉部的实际领导者。

至正二十年(1360 年)五月,陈友谅攻取朱元璋占据的太平(今安徽当涂),气焰甚盛,乃派人杀死徐寿辉,在长江边上的采石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陈友谅称帝后,亟谋消灭朱元璋,以去除心腹大患。于是,他刚刚登基便麾众北上,直攻应天。为保万全,陈友谅还联合割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夹攻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大敌当前,江东震恐。朱元璋急召众谋士武将商议对策,众人议论纷纭,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弃城退守钟山,有人主张不战而逃……唯独谋士刘基朝朱元璋瞪眼,却不说话。朱元璋会意,便把刘基召入内室而问计,刘基说:“先斩主降及奔钟山者!”

朱元璋也不同意众人的主张,便问:“先生计安出?”

刘基道:“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若倾府库以开士怒,至诚以固人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续资治通鉴·元纪三十三》)

当时,陈友谅的舟舰十倍于朱元璋,且已攻占太平、采石,应天府危在旦夕。昔时朱元璋即是先占领太平、采石,而一举攻克应天的。

陈友谅虽然人多势众,但刘基认为,他们远来疲弊,我方正可以以逸待劳,设伏兵袭击之,从而出奇制胜,后发制人。所以他劝朱元璋广散资财,开诚布公,以结众将士之心。

朱元璋闻言称善,遂决定与陈友谅会战。

在研究具体战略战术时,有人建议先攻太平,以牵制陈友谅,朱元璋认为不可。因为太平城堡坚固,壕宽堑深,陆兵攻之,必不能破;水军攻之,则陈友谅水师是朱元璋的十倍,且据上游,更难奏功。

有人劝朱元璋率兵迎击,朱元璋道:不可!敌知我出,若以偏师来战,而以舟师顺流直趋建康,半天时间即可抵达。我引军回救,当需一日,百里趋战,兵法所忌(《孙子·军争篇》,原话为:“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非良策也。

其实,朱元璋已成竹在胸。他否决了诸将的计议后,派人通知屯于婺、衢(即婺州、衢州,今浙江金华、衢州)的大将胡大海进攻陈友谅之信州(今江西上饶),以牵制陈友谅的大军,使其有后顾之忧。

然后,朱元璋又密召部将康茂才,令其写诈降信给陈友谅,约为内应。康茂才与陈友谅是旧交,康茂才家的门卫,过去曾为陈友谅做过事,朱元璋对此了然于心,所以才想出诈降之计,利用康茂才将陈友谅引诱到其伏击圈中来。

康茂才依计而行,派其门卫将信送至陈友谅军中。陈友谅得信,以与康茂才有旧,毫无疑心,欣喜非常,问:“康公在什么地方?”

门卫答道:“守江东桥(在秦淮河入长江之口处)。”

陈友谅问:“江东桥是石桥还是木桥?”

“木桥。”门卫道。

陈友谅误认为朱元璋的部将皆惧于其兵威,已是众叛亲离,便信之不疑,赐其酒食,放他回去,让他告诉康茂才,大军一到桥边,则大喊“老康”,康茂才便起事,里应外合,消灭朱元璋。

这门卫回去向朱元璋如实禀报,朱元璋乃命李善长率人连夜将江东木桥拆掉,换上铁石桥,又命部将张德胜在江东桥附近筑虎口城以守之。

之后,朱元璋命大将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即今南京市北之幕府山,北临长江,为南京的门户)侧,大将徐达率兵列阵于南门之外,杨璟屯兵大胜港(在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则亲率主力屯于卢龙山(在今南京西北二十里处),号令各军看自己的旗号行动,敌人到来,则举红旗;举黄旗,则伏兵齐出,袭击敌军。

至正二十年(1360 年)闰五月初十,陈友谅的舟师进入了大胜港。因大胜港狭窄,仅能容三只船通过,舟师一时难以全部通过,陈友谅乃退出大胜港,驶入长江,沿江直趋江东桥。

至江东桥后,陈友谅见桥为铁石桥,不是木桥,大为骇疑,连呼“老康”,并无应者,方知上当,忙与其弟陈友仁率舟千余艘开往龙江,令万人登陆立栅。

时值盛夏,暑气蒸腾,闷热异常,朱元璋部下汗流浃背,皆欲出击,朱元璋道:“天将大雨,敌军将在营中吃饭,应当乘雨击之。”

当时天上无云,朱元璋说天将下雨,诸将皆不相信。转眼间,云起东北,须臾大雨滂沱,朱元璋令举红旗,并令大军乘雨攻陈军之栅栏。双方刚交战,雨突然停了,朱元璋又令举黄旗,冯国胜、常遇春率伏兵突起,陈军大乱。徐达、张德胜、朱虎也各率部杀来,内外合击。陈友谅部兵力虽众,但在朱元璋伏兵的袭击下,早已乱了阵脚,纷纷逃回舟中。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适值潮退,舟船搁浅,寸步难移,朱元璋麾军痛杀,陈友谅军被杀、溺死者不计其数,被俘二万余众,其将张志雄、梁铉、喻兴、刘世衍等投降,陈友谅乘小舟逃脱。

朱元璋缴获巨舰百余艘,实力大增。在陈友谅的坐舰的卧席下,朱元璋发现了康茂才的诈降书,不禁笑道:“愚蠢至此,太可笑了!”

应天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关键一战。此战中,朱元璋利用陈友谅旧交诈降、设伏,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从他料定天必下雨这一细节来看,他对天时、地利诸影响战争的要素,皆做了精心研究,对此役的准备可谓处心积虑。

与陈友谅相约夹攻应天的张士诚坐观陈友谅兵败,迟迟不敢进兵,果然像刘基说的那样,是个胸无大志的“自守之虏”。若张士诚与陈友谅竭诚联手,则胜负未可预料,历史上或许不会有“大明”一朝了。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