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手中国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伟大成就!

宝宝聊过去 2025-01-21 18:48:35

毛主席接手中国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伟大成就!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开国大典,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旧中国,千疮百孔的画面

1950年6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面对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国家千疮百孔的局面,毛泽东以战略家的气魄从总体上藐视一切困难,同时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具体的困难。1950年6月,他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成功地领导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胜利地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从而保卫了祖国的和平安宁,铲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抵制了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荡涤了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这些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一个独立、统一、和平、欣欣向荣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1952年下半年经济恢复时期行将结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酝酿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从1953年起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他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1954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

^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这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把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初步提出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若干新方针。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著名的两类矛盾学说,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58年,毛泽东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奠基人。他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他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在他的关怀和领导下,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文化教育,毛泽东倡导的扫盲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手迹。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并且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具体方针。他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教育方针。他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毛泽东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他强调指出,工人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设成功的。他认为,为了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他关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领域,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多次视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广泛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倾听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成长,鼓动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检阅某坦克部队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9年10月20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这是毛泽东和部分委员合影。

1954年10月18日,毛泽东和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委员合影。

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统帅,毛泽东十分关心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他提出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并领导组建和发展海军、空军,关心其他军兵种和军事院校的建设。他密切注视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研究制定我国的国防战略。他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注意防止突然袭击,要建设战略后方;要“钻现代化的国防”,下决心搞尖端技术,搞一点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仍然要加强民兵建议;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人民解放军从基本上是单一的军种发展成为诸军兵种的合成部队,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体系,使人民解放军在很短时间内具有了核自卫能力。

毛泽东始终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强调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优良传统,将人民军队置于党和国家的绝对领导之下,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他关怀广大指战员的成长,多次接见全军英雄模范人物,视察陆海空三军,在边防和海疆留下了足迹。

1954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持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式。

^ 1954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持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式。这次会议推举毛泽东为全国政协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全国政协主席。

毛泽东是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从民主革命时期起,他就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友谊与合作。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根据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他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

毛泽东极其珍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他以毕生的精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同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作不懈的斗争。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满腔热忧地扶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走共同繁荣之路。

毛泽东对海峡彼岸的炎黄子孙寄子深切的关怀。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他和中共中央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对国民党起义人员和回归祖国大陆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实行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给予适当的安排。毛泽东对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寄子厚望,勉励他们积极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宏伟大业而自强不息。

北京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在开国大典上他庄严宣告,中国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

1953年,他支持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判中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如今已经成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毛泽东一贯认为,中国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必须首先把本国的事情办好。强调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中日民间友好交往,增进同世界各国的友谊,并且坚决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维护世界和平和支持人类进步事业。同时,他广泛会见来自五大洲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友好使者。

毛泽东始终同大国霸权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他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多次郑重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在他的领导下,我国顶住超级大国的巨大压力,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以崭新的面貌活动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声望。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

1971年10月25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这一历史性时刻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中,毛泽东在周恩来的支持和配合下,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中日迅速建交,为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