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爸爸比你矮这么多?”女儿安娜天真的问题,常常让我回想起18岁那年,在布加勒斯特的留学生交流会上与李楠初遇的情景。那时的我,从未想过会嫁给一个比我矮,来自遥远中国的男人。这段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爱情,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呢?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2012年的布加勒斯特,18岁的我与27岁的李楠,在一场留学生交流会上相遇。177厘米的我与169厘米的他,身高上的差异并没有阻碍我们之间的吸引力。那时的李楠,早已不是13岁初到罗马尼亚时的懵懂少年。他努力学习罗马尼亚语,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短短半年就能与当地人流利交谈。而我,则被他身上那种勇敢、坚韧的气质所吸引。
“你当时为什么会去德国读大学?”我曾这样问他。“因为我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配得上未来遇到的那个她。”李楠深情地望着我,说出了这句让我心动的话。我们的爱情,在彼此的欣赏和理解中迅速升温。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我申请去中国东北做交换生,体验他的家乡文化。
在中国的一个月,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回国那天,突如其肠胃炎让我措手不及,是李楠背着我一路奔向医院。住院期间,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出院那天,他向我求婚了,并郑重地提醒我,这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我和婆婆之间,因为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少摩擦。直到20岁那年,我在读大二期间意外怀孕,情况才有所好转。“儿媳妇,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婆婆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变得温柔体贴。接下来的四年里,我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孩子,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我的大学同学曾问我:“你不觉得太早有孩子会影响你的人生规划吗?”“不会,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不同,我享受做母亲的每一刻。”我坚定地回答。而李楠,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进步,开始独立管理家族企业。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着,共同承担着家庭的责任。
“为什么你总是这么包容我?”一次争吵后,我忍不住问他。“因为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他的回答,让我深受感动。十年光阴,我逐渐理解了中国家庭文化,理解了婆婆的严格和对孩子的牵挂。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亲情,一种文化的传承。
大女儿也曾好奇地问我:“妈妈,你后悔过吗?”“没有,爱情不是所有方面都要完美匹配,重要的是两个人能在生活中互相成就。”我的回答,也正是我这些年来最深刻的体会。如今,我和李楠站在布加勒斯特的街头,看着三个孩子嬉戏玩闹,我知道,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跨国婚姻的道路并非坦途,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碰撞,都需要双方用爱和理解去化解。我和李楠的故事,或许只是跨国婚姻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跨国恋人选择携手一生。他们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呢?他们的选择,又将带来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