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复台湾后,施琅向康熙上奏建议攻打日本,康熙为何不准奏?

方圆君喜欢阅读 2024-08-01 01:15:26

康熙二十年冬,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将目光转向了台湾。

当时,正值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位,但台湾的军政大权却被冯锡范和刘国轩掌握着,其内部人心动摇,局势混乱。

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认为这是收复台湾的绝佳机会,于是便向康熙举荐了“施琅”。

随后,施琅被康熙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姚启圣一起,全权负责攻台事宜。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鏖战,清政府成功收复了台湾。

台湾收复之后,施琅因功,被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之后,施琅向康熙写了一份奏折,建议乘机攻打日本,以绝后患。

施琅在奏折中写道:

“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锐气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国之兵伐之,永绝倭患,安定东南。”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倭贼盘踞海外为非作歹,从明朝开始,已经有几百年了,如今锐气正盛,我们应当效仿当年的元太祖忽必烈,起兵讨伐,永绝后患,使东南一地回归太平。

也许康熙当时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地域狭小的弹丸之地,并不会给强大、富足的中华大地带来什么伤害。简单来说,强大的实力自信,使康熙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日本还很可能会被纳入清朝的版图。就算达不到这些结果,至少也能给予其重创,让它不敢窥视神州大地。

从当时两国的实力出发,清朝的实力要大于日本当时江户早期实力,况且清朝还有像施琅这样杰出的海军将领,因此如果两军开战的话,清朝将会取得不错的战果。

但实际却是:康熙并没有同意施琅的建议!

也许康熙当时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地域狭小的弹丸之地,并不会给强大、富足的中华大地带来什么伤害。简单来说,强大的实力自信,使康熙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么,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的“康熙大帝”,真的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吗?

当然不是,康熙之所以没有准奏,是因为他有其他的方面的考虑!

在当时,清朝面临的危机不仅是三藩之乱、台湾问题,还有西北的准噶尔。

对于康熙来说,收复台湾之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平定准噶尔,这是当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准噶尔是明面上就已经存在的威胁,同时也是康熙的心头大患,所以在收复台湾之后,康熙才将重点转移到西北。

而相比之下的日本,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并不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所以康熙自然就没有准奏。

但这并不能说明康熙就缺乏雄才大略,相反,平定西北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是必须要完成的。

康熙说到底,还是一位封建王朝的君主,他所想的,首先是保全祖宗打下的土地,稳固自己的皇权地位,至于开疆拓土,则需在这一切都稳定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清史稿》、《施琅攻台的攻与过》等;

0 阅读:0

方圆君喜欢阅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