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单县一中挺热闹,又是签“优秀生源基地”协议,又是高校摆摊招生咨询。乍一看,挺正常一事儿,学校想多送几个学生进好大学,大学想多掐几个好苗子,双赢。
但细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说白了,这不就是一场“抢人大战”吗?只不过战场从高考考场,提前到了高中校园。表面上是高校给学生提供咨询,实际呢?
更像是在高中生面前亮肌肉,展示自家学校的优势,吸引优质生源。这种“掐尖”行为,真的能促进教育公平吗?先说说学校。单县一中这种重点高中,自然是香饽饽。
能跟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这类学校搭上线,对学校声誉是好事儿。但问题是,其他高中呢?那些县城里、乡镇上的普通高中,资源本来就少,优秀学生都被掐走了,剩下的是啥?这不就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吗?
再说说学生。能被重点高中盯上的,往往是成绩好的那批。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高校的招生信息,有更多的资源去准备自主招生。但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信息闭塞的学生呢?
他们可能连“优秀生源基地”是啥都不知道,更别提争取机会了。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市场经济吗?优胜劣汰,很正常啊。可教育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它关乎社会公平,关乎每个人的发展机会。如果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只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记得前几年,有个新闻,说的是一些高校为了争夺生源,甚至会给优秀学生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比如降分录取、奖学金等等。这种“金元攻势”,看似是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实则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
当然,高校和高中搞好关系,也不是完全没好处。至少,能让高校更了解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也能让高中更清楚高校的人才需求。但关键是,这种合作不能只停留在“掐尖”层面,更应该关注如何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如何帮助那些弱势群体。话说回来,单县一中这次活动,也算是一个缩影。
它反映了当前教育竞争的激烈,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僧多粥少”时,是否忽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个更本质的问题?就像有人说的,教育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而不是只照亮少数几座高楼大厦。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以“考上名校”为唯一目标,而是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或许,这种“抢人大战”才会真正消失吧。而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