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驳壳枪,还要数《平原游击队》和《亮剑》的细节到位

老周的深度君事 2024-11-04 08:49:39

摘要:驳壳枪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大受追捧和欢迎。从1930年代军阀混战,到八年抗战,再到解放军战争,驳壳枪都是各方武装首选的近战神器。所以很自然,在这些年代背景的战争剧中,随处可见驳壳枪的身影。但是在众多影视剧中,还要数《平原游击队》和《亮剑》关于驳壳枪的细节最到位。

图1:在众多战争题材影视剧中驳壳枪几乎无处不在

驳壳枪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大受追捧和欢迎。从1930年代军阀混战,到八年抗战,再到解放军战争,驳壳枪都是各方武装首选的近战神器。所以很自然,在这些年代背景的战争剧中,随处可见驳壳枪的身影。但是在众多影视剧中,还要数《平原游击队》和《亮剑》关于驳壳枪的细节最到位。

在剧情上不仅是出现驳壳枪,而且还明确提到驳壳枪,就是2010年播出的《雪豹》,男主周卫国(文章饰演)在奇袭莱阳日军军火库时,就向团长提出要给特战小分队配备12支德国原厂驳壳枪,还特别讲到不要晋造驳壳枪。所谓晋造,就是山西太原兵工厂仿制的驳壳枪,太原兵工厂是当年中国一流的兵工厂,仿制的驳壳枪口径改为11.43毫米,因为是在1928年开始生产,所以这款大口径国造驳壳枪就命名为“一七”式(1928年是民国十七年)。晋造“一七”式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做工,都是中国各厂仿制型里顶流的,只是因为口径增加,整体尺寸也相应放大,所以不太便于携带,而且不是全自动,没有连发功能,所以周卫国肯定看不上。

接着团长将全团连以上干部的配枪全部收了起来,让周卫国自己从中挑12支德国原厂驳壳枪。这就有些扯了,八路军虎头山独立团,一个也就千把人的地方部队,在抗战早期竟然就能有12支德国造驳壳枪,基本上没有可能性。当年所有厂家的驳壳枪,从欧洲到中国,毫无疑问德国毛瑟厂的质量是最好的,所以当年一支德国原厂驳壳枪绝对是极其令人艳羡的宝贝。八路军地方部队,差不多百八十人就有一支德国造驳壳枪,基本上没有可能性。

图2:德国原厂驳壳枪一支千把人的八路军地方部队根本拿不出这么多

1930年代,国民政府和德国军事合作比较密切,因此曾向德国订购过5000支驳壳枪,用来装备第一批德械师。按照当时德械师的装备标准,每个步兵连装备12支驳壳枪。5000支驳壳枪差不多可以装备12个师。这也是在德械师的历史照片中,经常可以看到驳壳枪的原因。

图3:历史照片,四行仓库前的德械师,可以清楚看到手里就拿着驳壳枪

图4:历史照片,手持德国原厂驳壳枪,头戴M35德式钢盔的德械师士兵

相对而言,还是《平原游击队》和《亮剑》里对驳壳枪的描述,细节比较靠谱到位。

1955年上映的《平原游击队》是红色老电影中的经典之作,由郭振清扮演的游击队长李向阳,是家喻户晓的银幕形象,双枪李向阳的知名度非常高。李向阳用的就是两支驳壳枪。而这两支驳壳枪,还不一样,尽管两支都是采用10发短弹匣,外形上差别不大,但右手的是全自动型,而且还磨平了准星。而左手是半自动型,并保留了准星。右手的驳壳枪磨平了准星,就是为了在快速拔枪时,不会因为准星勾挂衣服而影响出枪速度,要知道在战场上,可能十分之一秒的耽搁,都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双枪的一般情况,右手的驳壳枪负责“快”和“近”,一旦发现有情况迅速拔枪开火,由于驳壳枪指向性比较好,在10米左右的近距离,概略射击也能八九不离十,而且用20发弹匣的全自动型,一开火就是连发射击,能够起到很有效的压制作用。加上20发弹匣比10发弹匣要重,连发射击时后座力也更大,自然需要用右手——当然左撇子就另说了。而左手的驳壳枪负责“准”和“远”,用于在50米距离的精准射击,所以10发弹匣也就足够用了。据说,这是当年手持两支驳壳枪的老枪手最常用的双枪组合。

图5:手持双枪的李向阳,请注意右手驳壳枪被磨去了准星,左手驳壳枪保留了准星

2005年上映的《亮剑》堪称抗战剧的经典,剧中自然少不了驳壳枪。秀芹用李云龙给的手枪打死了一个日军和一个伪军军官,缴获了一支王八盒子和一支驳壳枪,还是德国造的镜面匣子。

在《亮剑》中,驳壳枪最高光的时刻就是第十一集,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四人潜入清源县城,大闹日军宪兵队长平田一郎在聚贤楼举办的生日宴,将出席生日宴的几十名日伪军官全部干掉,这一桥段让人看得畅快淋漓,直呼过瘾。

在大闹聚贤楼时,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四人虽然每个人都是左右开弓两支驳壳枪,但从驳壳枪的具体型号,以及不同的持枪姿势中,可以看出很多名堂:

首先看李云龙,右手是一支10发短弹匣驳壳枪,左手则是一支20发长弹匣驳壳枪。说到弹匣,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都是10发,只有少数极初期型号弹仓容量才有6发的。采用6发固定弹仓的本来产量就很少,流入中国的就更少了。至于20发长弹匣,虽然早期驳壳枪也有极少量采用20发固定弹仓,但主要都是在出现了全自动型之后才大量采用的,以适应全自动型连发射击消耗子弹快的特点。全自动型连射状态的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900发,这就必然带来子弹消耗快的问题,原先容弹10发的固定弹仓显然不够用了,采用20发弹匣势在必行。

图6:李云龙右手是10发短弹匣半自动型,左手是20发长弹匣全自动型

早期型号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20发固定弹仓显然有些怪异,而且固定弹仓都是要用桥夹从枪身上方的抛壳窗压装子弹,装弹速度明显跟不上节奏。这样,可拆卸式弹匣就应运而生了,主要有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10发短弹匣装在枪上时,弹匣底盖与扳机护圈正好齐平,这主要是为了便于装入枪套携带,装上20发长弹匣就装不进枪套了。另外,即使采用了弹匣供弹方式,依然保留了10发桥夹从抛壳口压填枪弹的功能。同时,由于采用了可拆卸式弹匣,使得弹匣仓部分明显凸出,就像是大腹便便的大肚子,因为这个原因,采用可拆卸式弹匣的驳壳枪在中国就有了“大肚匣子”的俗称。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可拆卸式弹匣主流是20发弹容,也有10发弹容,还有更为罕见的15发和24发弹容。不管弹容量多少,只要是可拆卸式弹匣,弹匣插座突出都可以被称为“大肚匣子”。而“20响”顾名思义一定是采用20发弹匣的驳壳枪。

李云龙右手10发短弹匣半自动型,左手20发长弹匣全自动型,这个组合和李向阳的双枪正好相反,而且两支枪都保留着准星。可以连发的全自动型,后座力要比半自动型大多了,李云龙能够左手拿全自动型,说明他左手力量更大,是个左撇子。保留准星,说明李云龙还是注重精准射击,尽量还是要依法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再看魏和尚,他的两支驳壳枪都是10发短弹匣,基本上可以确定都是只能单发的半自动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八路军当时装备的窘迫,连李云龙魏和尚这样的身份,四支驳壳枪里也只有一支是连发的全自动型!这才是比较真实还原了历史上的情况,相比之下,《雪豹》里八路军地方部队都随随便便能有德国原装20响“大肚匣子”,细节上差距就大了。

图7:魏和尚用的是10发短弹匣半自动型

晋绥军一方,楚云飞是右手长弹匣全自动型,左手短弹匣半自动型;孙铭两支都是长弹匣全自动型。两个人四支驳壳枪里竟然三支是全自动型,可见晋绥军的装备水平确实要比八路军强。

不过,楚云飞虽然是晋绥军,但这四支驳壳枪都不是晋造“一七”式驳壳枪,因为晋造驳壳枪没有全自动型,而且是11.43毫米口径,尺寸更大,不便携带。

图8:楚云飞右手长弹匣全自动型,左手短弹匣半自动型;孙铭两支都是长弹匣全自动型。

李云龙两人和晋绥军楚云飞两人,虽然都是四支驳壳枪,但质量上就差多了,李云龙这边只有一支全自动型,楚云飞这边却是三支!就是不比射速,大家都是在不换弹夹的一轮射击中,楚云飞一方能打出七十发子弹,而李云龙一方只能射出五十发!在火力密度上完全落后于楚云飞。

最后看看四个人的持枪姿势,李云龙、楚云飞和孙铭三人都是将枪身横过来,侧平着射击。因为驳壳枪有个致命的缺陷,射击时枪口上跳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连发射击时,第三发以后基本就打到天上去了。这也是毛瑟C96在欧洲不受欢迎的一大原因。但到了中国后,聪明的中国人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把这个困扰欧洲人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搞定了,就是在射击时只需要将枪身倾斜45度,或者干脆将枪身倾斜90度,成为水平横射状态,这样连发射击时原来枪口上跳的子弹,就转而成了在水平方向形成散布状扫射。原来子弹朝天上乱飞,这下就变成了在水平方向扫射,如果是对集群目标射击,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图9:横转驳壳枪进行射击可以有效解决枪口上跳的问题

只有魏和尚一个人是例外,他是竖直端着枪开火(参见图7)。虽然说他两支都是不能连发的半自动型,上跳现象不如全自动型那么强烈,但也存在枪口上跳的缺陷,难道他就不怕子弹打到天上去?对于子弹非常宝贵的八路军来说,驳壳枪这样打,简直就是在犯罪!魏和尚能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在少林寺练过武,腕力臂力都要比一般人强劲得多,所以他可以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力量驾驭住驳壳枪枪口上跳的缺陷,即使这样直端着开火照样可以确保射击精度。

应该说,《亮剑》在大闹聚贤楼这一桥段,细节上还是相当用心的,就是简单的四个人八支驳壳枪,就将当年八路军和晋绥军装备上的差距表现了出来。从持枪姿势上,则更加突出表现出了魏和尚的功夫过人。

《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亮剑》里大闹聚贤楼的李云龙、楚云飞四人,全都是左右开弓双手持枪,看起来很酷,很威风,在细节上也很到位。但在真实战场上,双手持双枪射击没有任何战术意义。现代战争,军队建设和军事技术发展迅猛,然而现代军队当中,并没有进行类似项目的训练,在特种部队当中倒是有过类似的训练内容,但特种部队是什么性质的部队?他们的训练内容具备普遍意义吗?何况特种部队双手持枪射击训练,跟我们讨论的双枪射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特种部队的双持训练是考虑战斗时习惯手受伤无法开枪时,能够迅速用另一只手射击,而且精度也要有个保证,不至于因为习惯手受伤而丧失作战能力,并不是像影视剧里那样,双手各持一把枪左右开弓射击。

图10:其实双手持枪没有任何实战价值

双手持枪不过是影视剧为了表现人物的英勇神武才设计出来的。真实的历史中,李向阳的原型是武工队队长郭兴,他确实手持双枪。这是因为,当时他只有两支俗称“撅把子”的单发土制手枪——根本不是20发驳壳枪,撅把子手枪每次只能打一枪,随后就要重新装弹。而在敌后活动,因为日伪军遍地都是,武工队不能携带长枪,只能携带手枪。而当时的情况下,有一支驳壳枪是非常困难的,搞两支驳壳枪更是难上加难,能有两支撅把子就已经不错了。但即便是郭兴的枪法非常厉害,近距离一枪命中率也只有七成把握。只要他一枪没有打中,对方必然反击,他却无法迅速射出第二枪,那么结果肯定就是必死无疑。

所以,郭兴携带双枪完全是出于无奈,因为单枪的火力太单薄了,两把撅把子虽然也不咋地,但至少可以接连开两枪,总比一支要强。这就是说,他是有些“被迫”带着两支撅把子,这样要是第一枪没射中,还可以马上用另一支撅把子开第二枪。这都是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逼出来的。当然,如果他有一支自动手枪,比如驳壳枪或者撸子,就根本没有必要带两支撅把子了。

0 阅读:145
评论列表
  • 2024-11-05 17:47

    镜面匣子都不是德国制造的

老周的深度君事

简介:点评国内外电影电视剧,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