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新能源车喜于“油价暴涨”,但却躲不开“元素周期表”。
受俄乌冲突及资本运作影响,金属镍价格近期暴涨,一度冲破10万美元/吨大关。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价格两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50%。沪镍期货也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3月7日-9日的涨幅依次为12%、15%、17%。
听到这个消息,除了一线“韭菜”之外,最愁的莫过于一众新能源车的大佬们。
众所周知,镍作为三元锂电池的关键原材料,价格一直高居不下。
这次意外涨价,加之此前芯片、锂价和钴价的“现象级暴涨”,不仅把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成本消解能力消耗殆尽,于终端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车企而言,这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新车还涨价不?要怎么涨?低价电动车的“性价比”优势还能维持吗?如何维持?
伴随着“妖镍”暴涨的负面影响发酵,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们将持续面临成本和终端市场难以调节的矛盾。
(1)“涨价”和“割血”的“两难选择”
宏观局势会引发短期内的价格波动,但归根结底,镍的涨价预期还取决于供需关系。
据电动星人了解,当前全球镍库存已经很低,自去年4月以来,LME注册仓库中的镍库存已下降近70%,至83328吨。
低库存加剧了价格飙升,自今年年初以来,LME镍价上涨了76%。
镍价的大幅走高,带来的是电池成本的“爆增”。
据机构测算,镍价从2万美元上涨至5万美元,60kwh电池的镍原料成本约增加1万元。
用特斯拉Model 3来举例,其搭载的80KWh高镍电池包,成本将至少增加2万元以上。
这还是定位中高端的特斯拉Model 3,对善于控制成本的马斯克来说,还有别的“帮补手段”。
但对于利润空间更小的低价电动车来说,即使增加1万元的电池成本,都是无法忍受的。
就如五菱宏光Mini EV,整车也就卖个3万多块。
因而,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如若坚持三元锂路线,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要么“涨价”转移成本,要么“忍痛”割让利润。
无论哪一种,无疑都不可持续。
当然,车企还有另一条路选择,就是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这种电池使用磷酸铁,不需要镍。
而这种方式虽然能节约一定成本(碳酸锂也在涨价),但也存在一些性能上的不足。
首先是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其次低温性能较差,带来的续航缩减也比较明显,消费者未必会买单。
不难看出,三元锂、磷酸铁锂各自都存在一定的优劣势,但在镍价飙升背景下,这已然引发新能源车企在路线选择上的“两难”处境。
(2)“涨价潮”在即,更“焦虑”的造车新势力?
事实上,受补贴退坡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已陆续有车企宣布上调旗下新能源车型售价。
据电动星人统计,已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发布涨价消息。
显然,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导致动力电池成本涨幅已经超过企业的承压范围,成本压力巨大。
有业内人士不由感叹:“20万元以下的电动车,如果不涨价,是卖一辆亏一辆。”
而这样的局面,预计2022年内难以明显缓解,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无疑是极大噩耗。
毕竟传统车企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更强,有底蕴和资本去撑过这场“黑天鹅”,造车新势力相对在各方面都稍显弱势。
比如刚刚“杀出头”的哪吒,全系在售车型均在10万元左右,而且车型多采用三元锂电池。
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大,电池原材料上涨,无疑是又多一层盈利压力。
因而,当“涨价潮”不可避免时,造车新势力的下半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那么,它们要怎么让用户觉得涨价涨得值呢?
电动星人认为,造车新势力除了自掏腰包过渡,同时也在通过软件预埋加速智能化,打造智能座舱差异化,丰富运营服务加大推广品牌力度。
从这个角度去增加产品“附加值”,对冲涨价的负面影响,无疑也是选择之一。
总的来说,造车新势力们刚有点起色,就遭遇更大的宏观挑战。
某种程度上,这场“黑天鹅”一定程度也在倒逼他们“放血”升级,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3)智驱公论
“老韭菜”们,终于看到“等等党”的全面溃败了。
事实上,短期来看,原材料上涨带动的新能源车涨价似乎会让消费者钱包“受损”。
而这个影响程度几何,仍待验证。
不过,电动星人认为,无论是首当其冲的造车新势力,抑或是传统车企,其产品“附加值”也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提高。
这些“附加值”能否对冲涨价的负面影响,消费者最终会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