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杰,一个17年前的名字,如今提起,也许不是个个认得,但在安徽淮北,提起郭庄村,不少中老年人仍会心一笑。
五六十年代的郭庄村,一片盐碱地,连牛都不愿来吃草。
可这片地,硬是在郭宏杰的带领下,变成了人人称道的粮食丰产地。
那个年代的苦日子,没吃多少书的郭宏杰从村里崭露头角,靠的就是他的实干和一腔热情。
郭宏杰,一个初中毕业的“文化人”,在那个识字还不普及的年代,已经算是有文化了。
毕业后,他和其他乡里小伙一样,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
但他有一种特别的韧劲儿,干活从不偷懒,手脚麻利,还特别实诚。
领导们看着他这般用心踏实,渐渐地,对他关注多了些,也开始给他更多的机会。
几年下来,他先在单位里崭露头角,后逐步走上更高的岗位。
改造盐碱地的艰苦历程回乡时,郭宏杰见到乡亲们那黄瘦的面庞,再看看村里那一片片贫瘠的盐碱地,心里一盘算,这样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全国上下吹起了“学大寨”的风潮,大寨村靠人力硬是把穷山沟变成了丰收地,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郭庄村也许就没那么难造。
于是,他带领大家开挖。
他演示和讲解,每一处盐碱地翻开改造的过程,甚至带人去山上挖酸性土回来掺进地里中和。
整个过程辛苦非常,村民们轮班干,白天挖土冲水,晚上照样忙活。
几年下来,改造初见成效,郭庄村过去连草都不愿冒头的盐碱地,开始能种出粮食了,麦子、水稻,产量一年高过一年,村里粮食供不应求。
农村翻身后的荣耀时刻郭庄村这一翻身,可不一般。
消息传得远了,外地人纷纷来观摩学习。
全国各地干部来这学习经验,郭宏杰一步步拆解,毫无保留地分享。
中国农科所和安徽农科所的专家们常驻,村民们轮番跟着专家学习种植技术。
多年义务劳动,村民收获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一份骄傲
结尾:郭宏杰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起伏。
从盐碱地的贫瘠到翻身变粮仓,再到高位跌落,时间将这段历史尘封,但不应遗忘的是他的奋斗精神。
他带领乡亲改变盐碱地的事迹,显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改变命运的决心。
面对光环和跌落,他的一生正是中国农村奋斗者的真实写照。
这故事,也给我们留下思索的空间:即使世界变迁,真诚和实干的精神,依然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