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常州市的GDP为10813.59亿元,已正式迈入“万亿俱乐部”并保持6.1%的增速,位列全国城市经济30强第25名。
而昆山作为县级市,2024年的GDP尚未突破万亿元。根据2024年的数据,昆山的经济总量还不到6000亿元。从体量上看,常州目前的经济规模几乎是昆山的1.8倍,差距一目了然。
不过,昆山的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全国首个GDP超万亿元的县级市。若昆山保持年均6%的增速,到2035年可实现这一目标。
而常州若保持5%-6%的增速,届时GDP可能达到约2.5万亿元。因此,单从总量上看,昆山短期内难以超越常州。
这几年,昆山增速快,但常州同样稳健。
昆山近年来经济增速亮眼,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以及外资企业的持续投资。
例如,昆山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30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
常州则依托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新能源领域产值同比增长12.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尽管常州作为地级市体量更大,但增速仍保持在6%以上,经济韧性较强。
近几年,昆山增速略高于常州,但两者的差距不足以在短期内缩小总量上的鸿沟。

产业结构差异:昆山外向型经济 vs 常州内生创新!
昆山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依赖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出口导向型产业,外资企业贡献明显,如台资企业占主导。尽管昆山在产业升级中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如阳澄湖未来实验室,但传统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
常州近年来通过新能源产业,如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并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常州作为地级市,在政策支持、科研资源整合上更具优势,例如与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转化。
常州的新兴产业更具技术壁垒和增长潜力,而昆山的外向型模式可能受国际贸易波动影响更大。
作为地级市,常州在政策倾斜、土地资源、财政支持等方面享有更高权限。例如,常州可自主规划大型基建项目,如地铁、高铁枢纽。
而昆山作为县级市需依托苏州市统筹。此外,常州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更强。
反观昆山,虽然其经济实力超过许多地级市,如镇江、泰州等,但行政级别限制了其在重大战略项目上的决策权。例如,昆山无法独立申报国家级新区或自贸区,需通过苏州市协调。
不过昆山的未来发展充满机遇,昆山紧邻上海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方面持续受益。
昆山若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可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但整理来看,昆山的GDP超过常州的可能性较低,但昆山本身已创造了县域经济的奇迹。
不如设立球级市,辖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立马全宇宙第一了[得瑟]
建设设立地级昆山市,下辖太仓和常熟两县级市。这样不用几年其GDP就会超过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