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往往因为制作者的思想倾向及个人喜好,失之于客观公正。
《里斯本丸沉没》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没有被个人情绪掩盖,也没有付诸于民族情绪。
同为“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管虎导演的《东极岛》也在蓄势待发。
不过,从《东极岛》的演员阵容及故事简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偏向于中国人为主的故事。按说,管虎没什么错,只要把故事讲好,影片好看,就够了。
但是,对于历史来说,“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中,中国及中国人只是配角,只占据整个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才是主角。
管虎拍摄的《八佰》,尽管影片还不错,但作战部队与史实比明显存在偏差,现实中据守在四行仓库里的国军将士是国军第88师524团第一营加强营,这支部队是当时国军仅有的4个全德械师之一,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但是在管虎的电影中变成了一群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年龄各异,操着南腔北调,一群各式人群组成的队伍使得演员阵容更丰富,故事更好了,影片更悲壮,但已经偏离了历史本来面目。
《东极岛》大概率也会像《八佰》一样,看阵容就能看出大概率还是会偏离历史本来面目,讲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
《里斯本丸沉没》就不。它忠于历史,尊重规则,没有乱来。
按说,导演方励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勘探及海洋科学调查专家,历史上第一个找到了沉没于海底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他完全可以派人进入船舱,打捞出来一些物品,既可以进一步证实他的发现,还可以将部分物品交给拍卖行进行拍卖,大赚一笔。毕竟,拍摄这部电影,让他卖了几套房子作为投入资金。
2024年4月底,英国一家拍卖行以高达148.5万美元(约1059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了一件“泰坦尼克”的乘客遗物,创下了“泰坦尼克号”遗物拍卖的新纪录。这是一枚重约14克拉的黄金沃尔瑟姆怀表,上面还刻着他名字的首字母JJA。其主人正是泰坦尼克上最富有的人约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
发掘沉船是可以赚钱的。但是,方励没有这么做,也志不在于此。
方励知道,沉入海底的“里斯本丸”号,尽管位于东极岛附近的中国海域内,但它的归属权是模糊的。二战结束后,当时的规定是凡是日本的军事物资由一律美军接管。这就给“里斯本丸号”的归属带来了外交上的模糊性,沉船是日本的船只,搭载的是英国人(日本人全转移跑了),沉没地是中国海域,权属上又属于美军。同时,国际法还规定战时被击沉的船只本身就可以视作War Grave(战争公墓)。这就造成了典型的“五不管”,“里斯本丸”成了谁也不关心的沉船。
美国人没有动力关心它,毕竟除了是美国人击沉的之外,其他都与美国人没有关系。日本人也不关心它,因为日本人在沉没前已全部安全转移,作为战舰被击沉无话可说,重提这艘船反而是日军侵略香港及中国的罪证,不提它更好。英国人除了那些死亡的士兵,其他英国人也不关心这支沉没在中国海域的船只。作为“战争公墓”,就更不能去动它了。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东极岛附近的渔民,更多中国人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艘船除了路过中国海域,与中国关系不大。所以,“里斯本丸”成了五不管。任它在海底安静地矗立着,慢慢被时间分解。
因此,方励找到了“里斯本丸”,但是没有具体去接触它,也没有打捞,而是留给它以安静,维持了全貌。
其实,上述规定都是模糊的。国际法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先到先得,谁先发现的就属于谁,方励如果足够强硬,咬死了这一点,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世界就怕蛮横不讲理的人。但是,他选择尊重规则,选择放弃。
再来对照一下近期台湾地区的赖清德,他声称要大陆既然要收回台湾,为何不优先收回远东俄占领土,而且收回远东地区要比台湾更简单。有些人觉得赖说得对,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有个根本的问题,就是目前的国际秩序是二战后确立的,是根据《波茨坦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的,这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而赖清德提出的问题,是二战前已经确立的状态,他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对现代世界秩序的不尊重,是无理的。中国与俄罗斯已经就双边问题达成了一致,中国选择了尊重国际秩序,保持了理性与克制。虽然有遗憾,但是认了,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赖清德一向喜欢抱美国的大腿,但是他没有遵守美国建立的秩序,反而是在挑拨国际秩序。方励就遵守了。两个人的私德与个人见识,可见一斑。对于战后秩序,你可以觉得它不合理,但还是得承认并尊重它,这就是规则。
《里斯本丸沉没》三条线,第一条线是勘测东极岛附近海域“里斯本丸”沉船的位置,这条线很简短,篇幅不长,很快就讲完了。
第二条线是回到历史现场,还原“里斯本丸”从启航到遇袭,再到英军战俘寻求自助的过程,然后是中国渔民无私的援救过程,以及被救战俘的去向。
这条线从1941年底圣诞节前后发生的“香港战役”为起点,战后8000多英军被日军俘虏。1942年9月27日,日军选择了1816名英军战俘押到了“里斯本丸”号运输船,加上日本人从香港掠夺的大量布匹、食品、火炮和军用物资等从香港出发,目的地是日本。
到中国东海东极岛附近海域时,“里斯本丸”号被美国潜艇“鲈鱼号”发现。美国人根据其装备的舰炮及悬挂的旗帜,判定这是一艘武装敌船,于10月1日清晨7时对其发起进攻。“鲈鱼号”先后发射了六枚鱼雷,其中一枚集中了“里斯本丸”尾部燃料仓。
在被击中26小时后,“里斯本丸”号于10月2日9时沉入海底。
“里斯本丸”被击中之后,日本人的第一反应是将所有英军战俘全部赶入船底的三个船舱内,并且用木板封死,然后用帆布遮盖,用绳索捆绑。
等到日军的救援船只赶来,也只是将船上搭载的日本士兵运走。直到船只沉没前的最后一小时,依旧禁止英军走入自己强行打开的船舱,并枪杀了谈判的英军士兵。
最后,忍无可忍的英军士兵,不得已冲上了甲板,与留守的日军看守展开殊死拼搏,在船只沉没的最后一刻努力展开自救。
当跳入海中的战俘们,游向日军船只时,日本陆军不仅不去营救英国人,反而向他们开枪射击。
直到东极岛上百余户渔民发现了海中漂浮的战俘,迅速展开了无私的营救。日本人才停止了射击,部分日本海军这才加入了打捞的过程中。
中国渔民用小舢板,再三努力,从早上一直营救到夜晚,直到视野模糊,再也找不到人影才终止了营救。在中国玉米的努力下,一共有384名英军战俘被营救上来。
最终,1816名战俘登上“里斯本丸”号,在沉船事件中,有843人溺水或被杀。日本海军只在最后阶段,在中国渔民展开营救后,才开始加入打捞,共捞起589人。其实,在被击中后的26个小时里,日舰完全有能力将所有人进行安全转移,可是他们没有。
无论是在航行期间,还是在被击中后的事件中,日本人展现出来的都是非人的法西斯嘴脸,从来没有把英国战俘当成人,对他们的生与死漠不关心。
即便是中国人冒着日军枪火的危险,不畏生死救下的英国人,随后东极岛也被侵华日军登岛后进行大搜查,将其中的381人关进集中营,并再次运往了日本进行重体力劳动。善良的中国渔民,在日本赶过来之前,将三名看起来像领导的英国人单独藏了起来,并躲过日军搜查,辗转将他们送到了重庆英国大使馆。
方励作为中国人,作为导演,并没有在这部分放入过多的篇幅,而是保持了克制,继续用镜头去讲述战俘们自己的故事。
影片的第三条线索,用大量篇幅讲述了这些英军战俘背后的故事,包括他们自己的故事,也包括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展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毕竟,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于历史的影响才是重要的,何况它直接面对的是上千个家庭,体现的是他们的辛酸苦辣。
影片里,被采访的日军历史学家,面对沉重的灾难,依旧在辩解日军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看守战俘,以防发现哗变,为日军行为进行辩护。他没有看到灾难来临时,英国人也是人,每一个人都拥有鲜活的生命,而不是被看守的物品。直到方励忍不住提醒他这个事实,才陷入沉默,不得不承担日军需要对死难的英军战俘负有责任。
整部《里斯本丸沉没》,方励都保持了足够的克制,尽量不越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会做出合理的审问。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整体上,方励与《里斯本丸沉没》都保持了足够的克制,尽可能将自己保持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之上,着重于纪录,让现实自己说话,不越轨,不僭越,也没有夸大中国渔民的精神,把历史还原给了历史,非常不容易。
作为一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全景式地再现了“里斯本丸沉没”前前后后,揭示了英国战俘的面貌、日军的嘴脸、中国渔民的无私,并勾勒它对后人的影响,填补了一块完整的历史拼图,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