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档,以80.16亿的总票房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成绩喜人。
值得关注的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二十条》已连续多天拿下票房日冠,大有逆袭之势。
这是一部不太张艺谋的电影…
以至于有人问:真是国师拍的吗?
最直观的,是《第二十条》的画面风格。
它不再像过往那般浓墨重彩,而是尽量不调色,让画面呈现出纪录片的质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e68389a6b7c1817194d7dd317adb6e.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7ff923772d2d3add0775ebc4059b92f.gif)
首先,现实主义题材本身就不适合张扬的色彩。
必须克制太过艺术的视觉传达,让镜头更生活化,贴近普通人的日常…
其次,是张艺谋的自我突破。
这位73岁的大师级导演,再一次跳脱出个人美学框架,做好银幕减法,人物和故事先行,洗尽铅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d0c01423455299baf859edac2a06d8f.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bdfa8f2d8ffce6c3f2e3acc1b704f6e.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98d8cabec743dbbc9e759c1b888f19.jpg)
在群雄争霸,肩扛巨大票房压力的春节档,任性选择“推翻自己”,何尝不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其实,张艺谋的艺术叛逆期,很早便已开始。
本篇推送,乌鸦将挖掘一个真实的张艺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e193f8515e0a4488b393eb0275c2a41.jpg)
张艺谋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
母亲的地主出身,给年少的张艺谋烙下了自卑的印记,他从不出风头,永远随大流,被时代推着早早学会了“低调做人”。
1971年,刚过20岁的张艺谋,进入了陕棉八厂。
虽求知若渴,积极谋出路,但张艺谋并不受厂里的重视,当时他唯一的想法,是把照相机玩明白,争取调去工会,给大伙儿拍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eb3e26518076bd63107db59a5191a0.jpg)
几年后,张艺谋被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砸中:北京电影学院来陕招生。
全陕西有十三个纺织厂,分配的名额却只有一个。
幸运的是,这个宝贵的名额发给了张艺谋所在的八厂,而八厂有5000多名工人,名额最终又无比幸运地落到了张艺谋的头上。
北电摄影系,为张艺谋推开了电影艺术的大门…
八百里秦川,喂养了张艺谋的审美趣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78c12f7bc2b1836e74bce4487a20db.jpg)
年轻时的张艺谋
1987年,他首次举起导筒,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搬上了银幕。
片尾那抹遮天蔽日的红色,不仅征服了柏林影展,为中国电影擒得首座金熊,也奠定了其以泼墨色彩为重心的东方美学风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5ecde6bff7a0930a9a410e71873de9.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06d389d64ced84b6d9e689e4f3e0e8d.gif)
之后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片,用本土叙事和色彩符号,一遍遍强化着张氏美学。
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
侵略感极强的红色,象征着高墙之内、宅院深处的权力与欲望,冷暖色更迭、交融,谱写出一曲绝望的女性悲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486fc2939bac0f163f894e2a15d111.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68b6efa9d950e38a98051da7cbfc333.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35839b1ba4f49e5d2381a96fc003a5.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fa37535bfd3b2420911956b76b0427.jpg)
夺目的视觉符号,不但吸引了西方世界的目光,让中国电影迎来高光时刻,在国际影展上一次次载誉而归。
更成为中国观众对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印象,给后辈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灵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de92bddfed74f28b437c5333981477.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6a3a31a14425e76d10523b427af056.gif)
从职业生涯的后期来看,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他既能拍出水墨气韵感的《影》,又能拍出极简主义的《悬崖之上》,还能拍出赛博朋克质感的《坚如磐石》。
与此同时,诸如“靠形式取胜”的争议声,却始终伴随着张艺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5753c320f332bc0a155857baf9525e.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5a6541e66f02c5f640100d0bead2e19.gif)
《影》剧照
导演,是张艺谋最重要的身份。
或许是导演的履历太过耀眼,人们往往忽视了他寻求突破、为丰富艺术层次所做的尝试——
1987年,他出演《老井》,首次做演员就捧回了三座影帝奖杯(金鸡、百花、东京电影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f10520ae5c10df42780fd1921d1674.jpg)
《老井》剧照
2008年,他从一众名导中脱颖而出,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交出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他还导演过京剧、歌剧、芭蕾舞剧、音乐会、文艺晚会、多部重要的宣传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8ffd3e84c9a9f8b79bb1bd66f1d8e0.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efffa1f97a3c662a9b581a9397c687.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397802b8e70359b9e54387881510429.gif)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曾有很多人发问:为什么张艺谋不坚持早期的创作路线,把一个类型的电影拍到老?
这是世人对张艺谋的期待。
这是世人为张艺谋选择的姿态。
但他却说,自己不是天才型导演,也从未想过走大师路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4c5b5517c31c55eaebd7bfa932c2ea.jpg)
他自嘲“劳碌命”,一辈子闲不住。
73岁的年纪,还是绷紧弦,不断尝试新题材,保持着高产。
连一个小小的创意,都要认真打磨好些年…
观众批评他不爱惜羽毛、作品质量下降,他没有回避,在镜头前坦然承认创作瑕疵。
经纪人曾劝他,不要接某些剧本,但他还是拍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979a86d199f35b9c20372f06300500.jpg)
观众的批评不可怕,关起门来他也会自我检讨,可是一味重复自己就真的太可怕了…
像张艺谋这样的名导,大多数都对短视频嗤之以鼻,但他却非常愿意跟随年轻一代的喜好成长。
从短视频中,发现最真实的大众情感,发现最受欢迎的内容,进而融入新鲜的创作语境,和时代一同奔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a40681783e825456163654cca485cc.jpg)
很多人不知道,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已经几十年没有碰过相机。
为什么克制自己的摄影师身份?
那是因为,再好的形式,都应该为故事服务。
就像这次的《第二十条》,即使没有视觉上的繁复点缀,用纪录片一样“清汤寡水”的色调,也依然能直抵人心,呼唤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d4947921ed54219259dc3c02d4ff55.jpg)
一次次打破重塑。
一次次颠覆自我。
不为形式所困,紧跟时代步伐,用时间打磨创意,不断丰富艺术生命的层次。
这才是最真实的张艺谋,永远在寻找打动人心的力量。
本周四晚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14 Ultra揭开了面纱,此次小米特别邀请到张艺谋担任影像首席顾问,一起探讨影像的“新层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f2b663bc1d8e21dd25deb109f5181b.jpg)
随着手机硬件的迭代升级,大众审美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对照片有了“呼吸感”“氛围感”“电影感”“层次感”等创作性追求。
所谓的层次,到底指什么?
是明暗关系,是色彩过渡,是细节呈现,是主次分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b810433d44df9f493666e545b7ab7d.jpg)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
而赋予每一个“决定性瞬间”以层次,才能让照片开口讲故事,让生活的余温常存。
张艺谋眼中的层次,是“比真实好看一点”。
好的层次感,能平衡照片的记录性和艺术性。
色彩不需艳丽,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稍作处理,就能带来直指人心的冲击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f4489a608c5f61929f882b0ae26f10.jpg)
作为国内最早使用数字摄像机的导演,张艺谋深知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本次推出的小米14 Ultra,以“大师人像和视频”为方向,对手机性能做了升级,测试场景高达300到400个。
比如,模仿摄影大师和专业修图师的思路,打造“PortraitLM 人像大模型”算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289e88e162f9a8d7609aaf9b0f0154.jpg)
它颠覆以往的“人像模式”,焦段更丰富,抓拍能力更强,色彩更自然。
同时,保留了更多暗部细节,在真实的基础上提升影像的层次感。
完美解决了我们经常遇到的肤色蜡黄、过曝欠曝、锐化过度、人像抠图感明显等问题。
满足肖像、“扫街”、记录旅行等多场景需求,轻松赋予画面电影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40367164ec401e9601433055796703.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013209fdf40635ac7f9491e2df7b120.jpg)
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曾说: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打开相机,矩形的取景框便体现着一个人的审美,记录着稍纵即逝的美好。
一直以来,品牌都鼓励更多人记录、分享生活中“不可错过的真实瞬间”,品牌为此特别举办了“小米徕卡影像大赛”,邀请专业评委见证直指人心的创作。
2024年“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现已开启,最高奖金达100000元,参赛细则如下图所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49b5b50dc4489ee0dc072c6be93a8b.jpg)
每张照片,都是生活的切片。
光在上面雕刻着故事的模样,有人间烟火,有青丝华发,有岁月山河…
它如人生年轮,承载着记忆的温热,可抵时光消磨。
一张一张,串联成那部无比真诚、无比细腻,片名叫“我”的电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f41acff67f445409f12f86e22eec3c.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0c33e00544aff36ec2e6f64e1e6e78.jpg)
春节档的质量内容应该排首位的电影。
《第二十条》,拍的确实好![点赞][点赞][点赞]给老谋子必须点个赞![点赞][点赞][点赞]
我只想点个赞
年轻时的照片与巩俐好像,像2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