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八佰》后,就对大上海的一座建筑,有了敬仰的心。这样说不准确。一座建筑无法让人产生敬仰。让人敬仰的,是曾经发生在这座建筑里的历史,短短几天却流芳百世的历史。
建筑物叫“四行仓库”,历史是八百壮士守四行,掩护大部队撤出的悲壮之行。
从地铁口走出来,一步步走向这座留下英勇故事的建筑物。走到了晋元广场边,特意到晋元路上走了几分钟。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七年,国府将上海北火车站到四行仓库、原名满洲路的那条路,改名为晋元路,并将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园内修建了谢晋元的墓和碑,纪念谢晋元这位民族英雄。
新中国的一九八三年春,上海市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重建谢晋元陵墓,以表彰他“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树碑传以为志。
谢晋元,一九三七年十月“四行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所谓“四行仓库”,指的是民国的“北四行”联合堆栈。“北四行”是金城银行、上海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和天津盐业银行的共同称呼,是北方金融集团之一。
一九二三年,“北四行”联合创立了四行储蓄会。“四行仓库”是他们在上海的仓库,专门用来堆放银行物资和客户的抵押品等。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四行仓库的牢固性。这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高度超过周边所有建筑。
不仅建筑物特别牢固,地理位置也很独特,它处于华界和租界交界处。“淞沪会战”发动后,日军不敢在这里发动大规模袭击。四行仓库保卫战,从三七年十月二十六号坚持到月底,共有一百多小时。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而参加保卫战的中国军人,被称为“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究竟有多少人?电影名叫“八佰”,显然认可了八百壮士之说。实际上,最后官方给出的数字是四百二十人。以四百二十人孤守那么多天,倘无坚定的爱国心,很难守得下来。坚守在“四行仓库”,与日寇鏖战了四日四夜后的谢晋元部,奉命撤离。三十一号凌晨两点钟,谢晋元团长手持国旗,最后一个走出四行仓库。
除了在战斗中牺牲和受伤的士兵,最后按命令撤出四行仓库的军人,有三百五十五个人。在坚守的几天里,他们击毙了多少日军呢?紧张混乱的战斗中,根本没有确切记下被打死的具体人数。事后有一个据说相对客观的统计:在保卫战中被孤军击毙的日军数量,大致在一百到三百人左右。守护者占了大优势。
走出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队,没有受到想象中的待遇。当时的日军指挥官叫松井石根。他以为坚守的中国士兵至少有一个旅,至少二、三千人兵力,才同意让中国守军撤退。后来获悉导致他第三师团重大伤亡的四行仓库守军只有几百人时,当即要求英方: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否则,这支部队退到哪里,日本军将追击到哪里……
租界当局答应了日本人的条件,谢晋元与他的部队都蒙在鼓里。他们撤退到了租界,当即被全部解除了枪械,送到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内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这一隔离就是四年多。谢晋元率部坚持每天训练,举行升旗仪式。他们被称为“孤军营”,被全国人民关注。四一年四月一天早操时,被汪伪收买的四名士兵,趁谢晋元不注意拔出凶器,群刺谢晋元。头胸数处被刺的谢晋元重伤倒地。一代抗日英雄,就这样牺牲在叛徒的刀下,时年三十七岁。
谢晋元死后半年左右,太平洋战争爆发,各国纷纷撤走驻上海领事人员。“孤军营”连最起码安全保障夜没了。租界都成了日本人的天下。四二年三月,部队被日军转移到了南京老虎桥集中营。
七月,孤军营有三十六人被送到南洋的几内亚纳布尔服劳役。他们六人一组,每天干着没完没了的砍树、打石头、烧石灰、运煤等给日本人搬运物资等强体力工作。其它士兵,有人逃出来去了重庆,有人上山打游击,还有人回到老家,默默过着平常的日子。国军回师之后,孤军营返沪重回上海的约有百人左右。他们结庐在谢团长墓侧,多年不去。
四行仓库保卫战,不是什么重大的战役,但政治意义重大。它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彻底粉碎了侵华日军扬言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
如今,仓库还在,记录了那段历史的陈列。墙壁上累累的弹孔,讲述着战斗的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