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徒具其形

章乘风 2024-09-19 22:04:59

最近正好借着“李楠枫批评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事件,扩散开来,聊一聊现代诗的问题。

在建国初期,毛主席就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给臧克家的回信中说过,“诗当然应当以新诗为主体,旧体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题材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末了,又加了一句:“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但是在一些作品出来后,毛主席就给出了自己的印象:“太散漫。”“新诗应当精炼,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

再后来,给诗人刘御的回信里也说道:“诗歌以押韵为宜,无韵的诗歌,难于行运。”

当时毛主席鼓励新诗,有一种考虑已经说的很清楚,就是旧体诗难学,束缚大。在当时的文化水平下,不利于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当时时代下的实际需求。

但虽然是“新”诗,还是强调了作为“诗”的基本要求:押韵。

现代诗,就是在新诗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诗派的影响而诞生的。

现代诗早期,有些作品还是遵循了诗的基本元素。这里我比较推崇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这首诗,很多人很熟悉,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马上就能随着他的诗词,在眼前展现出一幅幅依依不舍的离别画卷。

能达到如此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押韵。每一段都有各自的韵,才形成了如此“诗韵”。

套用西方过来的理论,现代诗主打“自由”,可以不要格律,不用平仄,这一点上,我觉得没什么问题。这也和当初毛主席推新诗的初衷是一样的。

但是连押韵都不要的时候?这还是“诗”吗?我看充其量就是抒情小短文而已。把一篇小短文,分分段,就成了现代“诗”?打个比方就是“皇帝的新装”,明明什么都没有,还要强词夸赞。

我窃以为,无韵不成诗。有限制的“自由”,才是最自由,最美的。

最后,在这里我就不贴“现代诗”的截图了,怕有人会恼羞成怒。大家自己可以网上搜一些现代诗作品。读完以后,是不是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