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的西线攻势,德军如何一路突破到了法国境内?【2】

战争史札记 2025-02-06 15:23:44

法军于8月18日迈出了关键一步。霞飞将军正式发布了针对德军中路的第13号作战命令,指令吕夫将军统率的第3集团军与德卡里将军麾下的第4集团军,紧锣密鼓地筹备对阿登山区的进攻行动。

自德军踏入比利时领土以来,直至8月20日,主要的军事冲突均聚焦于法比边境地带。法军与德军均倾尽全力,将全部兵力投入到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对决中。紧接着,双方统帅部分别向麾下部队颁布了详尽的战役指令。

德军统帅部在8月20日的命令中,对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提出了明确的作战任务:持续向那幕尔以西的敌军发起进攻,同时第3集团军需推进至那慕尔和吉韦地段,并加速筹备对那慕尔的攻势。这一系列指令的核心战略目标在于包围并歼灭全部法军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第4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并未收到具体的战略指示,它们需根据战场态势灵活决策,选择进攻或防御策略。德军的具体部署如下:第1集团军已推进至沃尔费尔特热姆、布鲁塞尔以西及滑铁卢一线(其预备队第3集团军正计划包围安特卫普的比军);第2集团军则位于第1集团军的东南方向,逼近那幕尔;第3集团军则挺进至马斯河的那幕尔、迪南地段;第4集团军则抵达巴斯托尼阿特尔泽(卢森堡国界以西)一线;而第5集团军则占据了埃塔尔、隆维、阿尔斯韦勒尔一线。德军此次共出动了5个集团军中的16个军和7个骑兵师发起进攻,另有5个预备队军紧随其后,相距仅1至2日行程,这些预备队军预计将在未来两三天内投入战斗。直至德军西线右翼成功夺取马斯河上的关键桥梁,德军统帅部的战略进攻意图才彻底暴露无遗。此时,法军统帅部方才恍然大悟,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正是西线右翼。8月20日前后,霞飞将军似乎终于洞察了德军的右翼动向,他坦言:“德军的行动已然清晰可见。”然而,尽管霞飞已经识破了德军的战略意图,但他对于德军从比利时境内如碾压般推进的巨大威胁仍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并未采取果断措施来粉碎德军的右翼进攻。法国高层于8月20日正式指令第3与第4集团军挺进阿登山区,旨在切断德军与其后勤基地之间的关键联系通道。与此同时,霞飞将军调遣第5集团军前往菲利普维尔,与英国远征军协同作战,共同遏制西线德军右翼的猛烈攻势。此外,他整合了7个预备队师,组建了由莫努里将军统帅的洛林集团军,并将其部署于凡尔登以东的马斯河高地,以捍卫英法联军主力的右翼安全。法国各集团军的部署具体如下:第3集团军扼守埃坦、雅默兹至凡尔登东北一线;第4集团军则占据了从蒙梅迪至梅济埃尔的正面防御区域;第5集团军则被部署在预定的桑布尔河与马斯河之间,以及迪南、那慕尔、沙勒罗瓦构成的三角地带。另外,一个由3个师构成的骑兵军在沙勒罗瓦以西、桑布尔河左岸待机而动。值得注意的是,第4与第5集团军之间留有50公里宽的开阔地带,由一支小规模部队驻守马斯河渡口,负责掩护此区域。

瓦朗西安至西北沿海地带则由达马德将军麾下的4个本土师驻守,他们的任务是阻止德军骑兵渗透进入法国本土。英国军团已完成在莫伯日以南的集结,正蓄势待发,准备向蒙斯推进。德军与法军均秉持进攻战略,在这种军事理念的驱动下,双方自战役伊始便展开了大规模攻势。德军向西进发,借道比利时以迂回包抄巴黎;而法军则向东挺进,经由洛林和阿登山谷,直指莱茵河。两者目标相反,各执一词。为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从8月20日至24日,法军与德军在边境地带连续爆发了四场战役,即洛林战役、阿登战役、沙勒罗瓦战役和蒙斯战役,这一系列战役被统称为边境战役。在洛林方向,8月20日清晨,法军第1与第2集团军向萨尔布尔和莫朗日发起攻击,逐步逼近德军的预设防线。法国士兵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爱国热忱与英勇无畏,他们持续发起冲锋,然而,面对德军密集的火力网,其推进速度不得不放缓。反观德军方面,第6集团军司令官鲁普雷希特显得漫不经心,将军事决策全权交由参谋长狄尔门辛根上校处理。而后者急于求成,拒绝在法军面前做出丝毫退让。向毛奇提议对法军实施决定性反攻策略鉴于战场局势,我方提议向毛奇将军请求对法军实施决定性反攻。毛奇将军鉴于西线战局的有利态势,果断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下令德军以猛烈的炮火对法军阵地发起反击。具体行动于8月23日展开,德军第6与第7集团军携手并进,对法军第1与第2集团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德军的炮火如暴雨般倾泻在法军阵地上,法军部队在猛烈的炮击下损失惨重,战场上人仰马翻,至黄昏时分,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满地。尤为令人痛心的是,法军第2集团军司令官卡斯特尔诺之子,一位年轻有为、前程似锦的青年军官,亦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法军第2集团军的进攻因此受挫,伤亡人数不断攀升,最终被迫撤退,导致第1集团军的右翼暴露无遗。面对此局势,霞飞将军不得不下令第1集团军也随之撤退。卡斯特尔诺将军在得知爱子牺牲的悲痛消息后,虽然内心极度哀伤,但短暂的沉默后,他坚定地表示:“先生们,我们必须继续战斗。”这句话迅速在法国境内传播开来,成为了激励士兵们英勇战斗的响亮口号。与此同时,在洛林地区的激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霞飞将军于8月20日作出了另一项重要决策,他命令吕夫将军率领第3集团军、德朗格尔将军率领第4集团军,合计兵力达到45万步骑兵,向德军中路阿登山区发起进攻。霞飞将军的战略意图是穿越阿登山脉,从德军战线的中部突破,进而夺取山那边的鲁森堡、特里尔、瓦登、迪丁霍芬、梅斯、萨尔布吕肯等重要城市。在占领这些城市后,再根据战场形势相机而动,渡过莱茵河,进一步扩大战果。吕夫与德朗格尔两位将军在接到命令后,立即于当夜全线出击。吕夫将军从西北方向穿越阿登山林,德朗格尔将军则从西南方向进发。在战斗中,吕夫将军成功攻占了梅斯、迪丁霍芬、萨尔布吕肯等城市;而德朗格尔将军则攻克了鲁森堡、特里尔等城市。随后,两支部队成功会合,共同向莱茵河发起了强渡行动。阿登地区位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三国交界处,其地形复杂多变,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这里遍布荒野、沼泽、溪谷以及幽深的森林。历史上,罗马统帅恺撒曾在此地用了整整10天才成功走出山区,并将其称为“恐怖之乡”。在此次战役中,比利时农民向法军报告称,德军已悄悄渗入阿登东侧的山林之中,在玉米地中隐蔽起来。而卢森堡人也表示,卢森堡境内已驻扎有德军的重兵集团。事实上,德军在阿登以东确实部署了重兵防守。其中一支便是由符登堡公爵阿尔弗雷希特指挥的野战第4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5个军、1个后备旅,总兵力达到18万步骑兵,并配备了650门大炮。在军事部署上,德军分为两大势力:其一,部署于迪基尔赫、鲁森堡及特里尔等城市的部队;另一股重要力量则是由皇储威廉亲自率领的第5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五个军、两个预备师及五个后备旅,总计步兵与骑兵达23万人,配备大炮700门,其主要驻扎地为贝滕堡、迪丁霍芬、梅斯及萨尔布吕肯等城市。第5集团军的指挥者,即皇太子威廉,时年三十二岁,体态消瘦,才智平平,与其他五位兄弟相比略显逊色。然而,得益于其父威廉二世的宠爱,他被确立为皇储。尽管威廉皇太子既无军事功绩,又缺乏实战指挥经验,甚至未曾担任过师长或军长之职,但他依然稳坐八大集团军司令官之一的宝座。年轻且地位显赫的他,自视甚高,对包括总参谋长毛奇在内的他人均不甚尊重。当威廉皇储得知德军右翼成功攻克列日并大败法军的消息后,他迫切渴望建功立业。于是,他与阿尔弗雷希特迅速商定,决定连夜发起攻势。

阿尔弗雷希特负责指挥第4集团军向法国的罗西尼奥尔与但蒂尼等地进发,以攻击法军德朗格尔将军率领的第4集团军;而威廉皇储则亲自指挥第5集团军进攻维尔通与蒙梅迪等地,目标是法军吕夫将军所部的第3集团军。若一切顺利,两军将汇合穿越凡尔登与色当之间的空隙,直指巴黎。令人瞩目的是,法军与德军不谋而合,均选择在8月22日调动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穿越阿登山区以攻击对方。然而,此时阿登山区正被大雾笼罩,能见度极低。为了达成奇袭的效果,双方均命令部队向山区对面渗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