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宾军方高层在印度安全论坛抛出"共同敌人论",印度总理莫迪的特别使团已飞抵北京展开经贸磋商。这场戏剧性的外交转折,暴露出美国印太战略同盟体系的深层裂痕,更折射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剧烈震荡。
马科斯政府正深陷政治危机。自国际刑事法院在马尼拉逮捕前总统杜特尔特后,菲国内爆发持续抗议,达沃市甚至启动独立公投程序。为转移矛盾,菲武装总参谋长布劳纳在印度"瑞辛纳对话"安全论坛上,公然将中国称作"共同敌人",试图拉拢印度加入美日澳菲"Squad"机制。
这种政治豪赌立即遭遇现实打击,中国海警24日在黄岩岛海域依法驱离菲侵权船只,全程执法过程通过北斗系统向国际海事组织实时直播。
面对菲方热切邀请,印度表现出罕见冷静。新德里既未响应联合军演提议,更未接茬情报共享话术。这种克制源于三大现实考量:首先是中印边境局势缓和,双方在金砖峰会达成"分段撤军"协议,争议地区驻军规模已恢复至2020年前水平;其次是经济依存加深,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虽达1012亿美元,但电子元件、原料药等关键物资70%依赖中国供应;更重要的是莫迪政府正遭受美国关税重压,特朗普政府对印钢铁征收25%惩罚性关税,直接冲击其740亿美元年出口额。
印度商务部的秘密报告显示,莫迪已批准放宽327类中国商品准入限制,涵盖光伏组件、工业机器人等战略物资。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驻华使馆单月签发商务签证数量激增300%,中印企业联合体中标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二期工程。这些实质性进展,与菲律宾在南海的军事冒险形成鲜明对比,美援"堤丰"导弹系统部署吕宋岛后,菲海军实际控制岛礁数量反从9个降至7个。
马科斯政府的困境揭示出小国外交的局限性。尽管获得美军9个基地使用权,菲军费开支仍不足GDP的1.2%,其海军主力舰艇平均舰龄达42年。反观印度,通过在中美间实施精准平衡,既获得西方技术转让,又保住金砖国家合作红利。这种战略定力使其在美商务部实体清单新增12家中国企业的背景下,仍能维系与中国的半导体合作项目。
当前变局印证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法则,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菲律宾沉迷于地缘政治赌博时,印度正用务实外交诠释何为"战略自主",这种反差或将重塑亚洲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