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闹翻后,鲁迅与周作人彻底决裂,由此走上了相爱相杀的不归路。

对于反目原因,兄弟二人均绝口不提,以至于传出了“鲁迅偷看日本弟媳洗澡”这种无稽之谈。

明里不提,却暗中较劲,相互试探,相互暗讽。身为文坛翘楚的周氏兄弟,尤其喜欢借作品恶心对方。

1925年10月,周作人率先发难,翻译了一首名叫《伤势》的罗马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兄弟,你收了这些东西吧,都沁透了我的眼泪,从此永隔冥明。兄弟,我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最后这一句,与当初周作人写给鲁迅绝交信的最后一句“愿你安心,自重”遥相呼应,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鲁迅的暴脾气,怎么可能忍气吞声。此诗发表后仅仅20天,鲁迅就写成了同名小说《伤势》,讲述了原本深深相爱的一对恋人,却因缺钱劳燕分飞,最终导致一死一伤的悲剧故事。

《伤势》是鲁迅写过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发表后无人看懂,唯有周作人心领神会。

写完《伤势》仅十多后,鲁迅又写了《兄弟》,这次从书名到内容都更直接,该小说以1917年周作人在北京患病的经历为原型素材,无情揭示了“兄弟情深”的虚伪与不可靠。

连写两部小说讽刺弟弟周作人后,鲁迅还觉得不解气,又于1927年根据干将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写出了新编小说《铸剑》,其中,把替干将之子复仇的黑衣人命名为“宴之敖者”。

小说中,“宴之敖者”是“被利用的人”,生活中,鲁迅则把“宴之敖者”用作自己的新笔名,并给出了解释说:“宴从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这个把鲁迅从家里赶出来的“日本女人”无疑指的就是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

面对鲁迅的接连反击,周作人始终默不作声,直到四十多年后,八十多岁的周作人才对人说:“《伤逝》不是普通的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我深信我的感觉是不大会错的。”他一直都懂,只是他不想再对骂下去。

鲁迅去世于1936年,只活了55岁,周作人去世于1967年,活到了82岁,他晚年在回忆录中说:“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

据身边人透露,周作人晚年经常翻看鲁迅的作品,几乎是书不离手,而当年鲁迅临终之时经常翻看的,也是周作人的文章。

兄弟一场,为了个日本女人闹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实在是家门之大不幸、文坛之大不幸。
鲁迅对周作人这个弟弟真的很好,可是因为弟媳挑拨离间,加上弟弟自私一点,兄弟最后闹翻[笑着哭]
不要误解鲁迅。即使对周作人有气,鲁迅也只是说他“昏”,并没有骂他。倒是在文坛上,一直推崇、维护周作人。
再也难有鲁迅那样有良心的教授学者了[点赞]
单纯从文学的角度说,鲁迅和周作人都是大师里的大师。
弟弟当时的名气比他大多了,薪酬肯定不会比他低,我一直怀疑房子是他弟弟买的[流鼻涕]
鲁迅是大师,周作人是大湿。最后湿到携妻子一起投日做了汗奸!
伤逝 不是伤势
都是大师
周作人做过汉奸[笑着哭]
2个轮子的黄包车拉回来的,怎么赶的上四个轮子的汽车送出去的[笑着哭]
在这一点上鲁迅也有错,周作人已成家了,还和作人夫妇在一起,时间长了难免有不虞之隙了,何不早点分开独过,或许就没有后面的不快吧。这是个人的浅见。
这不是汉奸吗 作人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懂事的早,而且活着久[吐舌头咯]
洗澡
哥哥就是骂弟弟也应该,那时候大哥就是大哥!
本是同根生!为了女人相煎何太急!公开论战更不可取!
一大家人住在一起,不小心撞见弟媳妇洗澡也是有可能的,却不幸被别有用心的人大肆炒作……
周作人文化上可称大师,做人上可称小人,就凭汉奸的身份就翻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