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区上将,相当于明清什么官职

卓子聊历史 2023-09-15 00:25:22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是解放军现行军衔制度中的最高军衔等级。

放在封建时代的明清时期,也有类似职能的官职,不过,现在与过去还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

明清时期,地方官权势很大

从古至今,军中职务的安排也是结合国防实际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

明朝的兵制则沿袭了唐、宋、元的特点,并建立起了卫所制度;最初的时候,各都司所设立的都指挥使是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全面负责地方军务,可若是发生了战争,那么朝廷还会向下派遣总兵官。

1369年,明代兵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总兵便诞生了。

总兵一跃成为在地方镇守的最高长官,这在当时看来也有着重要意义,这个职位改变了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练兵的问题,军队的战斗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过,对于那个时代而言,总兵制度也存在着弊端,因为他一个人便能称霸一方,极有可能出现“拥兵自重”的局面出现;再者说,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势很大,所以几乎能影响到地方的各个方面。

朝廷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当战争发生后,他们会派下来巡抚参与军队管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兵的权力。

再到后来,巡抚也成为了定职,常年都待在地方,地方上的总兵官都要听从他们的指挥。

到了这个时候,总兵一职的风光就不复存在了,他们的地位也日益下降,他们就无法成为地方军事工作的一把手,什么大事都得由旁人定夺。

清朝建立起来以后,八旗分为京营与驻防这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数万人;清朝的军事制度大致上也是继承了前朝。

这个时候,一个朝代或数个朝代成为了一个新的军区,省内最高的武官名为提督。

一个省之内还分为多个镇,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名为总兵。

由于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比较落后,因此提督还分为水路和陆路,总兵也是如此。

可出于加强皇权的考虑,在很多地方权力上则有着严格的划分:提督对各镇总兵拥有统领权,可没有征调权。

很显然,只要与征调有关的权力,全都被握在皇帝的手中;在地方上,皇帝则会让最高长官总督与巡抚代替自己执行这个职能。

而且,在不同时期,总兵的具体职权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在明朝永乐二年,漕运总兵这个职务便被设立出来,为了加强海运安全,朱棣向时任漕运总兵下达了命令:如若遇到倭寇前来,则协力剿杀。

到这时,漕运总兵的制度也成为了定制,也基本规定了漕运总兵的基本职责,包括了督运漕粮、修渠建闸、安抚军民、剿捕寇盗等,而这些职能也都是由皇帝所亲自规定的。

那时,什么制度也不用大家开会讨论,反正诏书下来就能决定一切。

天顺元年,皇帝考虑到漕粮运输的具体情况,还添加了一名参将来协助河道治理工作,也就相当于分掉了漕运总兵的治兵权。

可明明职责都是被安排好的,可若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变化,皇帝还是有可能采取其他方式。

成化七年由于河道淤塞,漕运总兵的治河权就被河道总督给取代了,后来,皇帝还派出过户部官员解决河道的事情。

明嘉靖到天启年间,漕运总兵的威望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在嘉靖四十年,漕运总兵提督的军务被转让给了漕运总督,漕运总兵到这时只用管理漕粮运输等琐事。

到了清朝,地方武官的职权又发生了进一步变化。

乾隆十八年,清朝廷将总兵定为正二品官员,一直到这个时候,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职务终于有了明确的品秩。

即便他们的权力似乎在不断下降,可这总体上也是为了服务于皇权;可从地方的角度上,他们的权力依旧很大,地位也很高。

尤其是“总督”这个职务,本身地位就很高了,若是一些“狠人”在这个职务上,更是如虎添翼。

比如清末的曾国藩就担任两江总督的职务,他治理着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军政事务,他的地位很高,权力也同样大的惊人,那一代的官员就没有不害怕他的。

明清时期,政府对于边疆的治理是极为看重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历史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战区上将更适应当下时代

由于明清时期的总兵、总督等职务的职权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的战区上将在大致上与这两个职务类似,不过还是有着很多不同。

从上将诞生的历史来看,是从1955年开始的。

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上,一共有55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又增加了两位,总共有57位,他们共同被后世称为“开国上将”。

不过,这次授衔仪式上,上将之上还有大将与元帅这两个军衔。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军衔制度曾在一个历史时期被废除,后来在1988年才重新恢复,有152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在这个时候,上将的军衔依旧不是最高,上面还有个“一级上将”。

1994年,一级上将的军衔被取消,从这个时候开始,上将成为了解放军的最高军衔。

但是,“上将”归根结底也只能算是一个军衔,某位上将军衔的领导平时工作中具体负责什么,关键还要看他具体的职务要求。

放在当下的时代,军人有明确的军衔,也是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各国实行的军衔制度,与古时的官品、爵位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西方军衔制度最早是在清末被引进的。

军队中已经有了师、团、营的职位,依旧需要将、校、尉的军衔,这就说明职务与军衔有着一定的联系,有一种比喻是:军衔相当于“帽子”,而职务相当于“椅子”,后者代表的是一位军人的能力,而前者则是体现他相应的功劳。

早期在革命战争中,中共领导的部队肩膀上没有等级,依旧能打败等级森严的国民党部队。

可随着军队现代化的建设,也有个很明显的道理:在短期的战争生死搏斗中可以不计较军衔这些,可为了部队能够长期得到高效的管理,还是应该完善相应的待遇。

如今的战争环境已经与古代彻底不同了,现代化的战争更加需要各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那么一些标志就显得尤为重要。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遇到公路堵车,各方部队都想要尽快抵达战场因此相互都不愿退让,可却没有人能站出来调度,因为各个兵种之间都有着各自的领导,其他人是无权调动部队的。

而到了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后,军衔有了,可却没有办法得到良性的发展。

这是因为最初为了应对“未来战争”,很多高层的职位都走的是“终身制”的路线,上级大概率不会退下来,那么下级也就很难升上去。

从1955年到1965年,没有一个少将能够晋升为中将,第一批大校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当上将军。

军衔的制度在1965年被取消,军队很快就陷入了困难阶段,管理起来也十分混乱。

有部分干部“坐上火箭”,也有很多干部始终待在一个位置上,问题已经相当明显了。

就这样,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央军委便决定重新恢复军衔制度,并决定于后续重新授衔。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才有了现在的军衔制度,每年都有大批军官到了年限退役,也有相同数量的军官得到晋升,这些才能促使军衔制度得以畅行,到目前依然是这样。

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军衔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外交活动越来越频繁,再加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军衔作为等级的制度,在相关的交流中,军衔就能让外国领导一目了然。

而在地方上,大将一般负责军务,不同的具体职务也负责不同的部分,与古代的总兵、总督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当下的地方大将再怎么样也只能管理军队中的事务。

现在,军队实行起了职务、军衔的双轨制,而军衔更大程度上象征着一种荣誉。

在2006年军内工资大幅度提升后,军衔工资的比重较过去大大增加,也表明了“含金量”的提升,军队的建设也越来越正规,有关于军衔的制度也更加细化。

因此,拿现在的地方上将和明清时期的总兵、总督对比,本就能发现很多不同之处,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任务,这很难拿来做单方面的比较,只能说在部分权力上有些相似之处。

参考

职务与军衔并行有利于完善军队干部制度 学习时报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官的任官与授衔 肖如平 军事历史研究

2 阅读: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