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陈寅恪先生序邓恭三教授《宋史职官志考证》,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惟所以然之故固未暇论述。今不揣谫陋,试作解说。
我国旧史,殷商之世尚矣。西周至春秋社会无大变化,乃人所公认。而记述春秋史事较可征信之《左传》及《国语》周、鲁、晋、郑、楚诸语,所言奴隶多属家内仆役初非从事农业生产者。盖其时实类似西欧中世纪之封建领主制社会,不特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之等级森严,且知识为祝史辈所专有,亦大同于西欧中世纪之教会。入春秋后期渐起变化,孔于讲学“有教无类”为其先兆,至战国文武分途,呈现百家争鸣之格局。此缘彼时旧有之封建领主制解体,为我国华夏所特有、且绵延二千数百年之封建地主制所取代。生产者已非人身依附于领主之农奴而代之以租种地主土地之佃农,且出现为数众多不直接受地主剥削之自耕农民。“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百家争鸣自是此远较领主制先进之地主制基础上新事物,即两汉学人之有成就者亦无不为此新潮流中人物。
惟事物之发展恒有曲折。领主制之残留于社会上者至东汉季年渐成气候,遂出现魏晋南北朝之门阀制度。其时门阀中人即所谓士族在经济上如西晋《户调令》规定有庇荫宗族佃客之特权,政治上则其时仕宦有清浊之分,清职几悉为士族占有,且多如领主制之文武合于一身以擅政。凡此实为旧有领主制彻底死亡前之一次回光返照,学术文化自亦随之中衰。玄学中崇名教者之苟求利禄无论已,尚自然者亦但求“遁世”以自全,全失战国两汉学术之恢弘气象。陈寅恪先生所示能建立新自然说之陶渊明,亦正是在个人生死上树立超脱思想,固不离“自了汉”境地。其余经术、文艺等之类鲜生气益无待言,即新输入之佛学亦多承印度旧观而无所突破也。
此种胶滞现象历三百余年乃见转机。东晋之门阀如王、谢至南朝已逐渐退出枢要,北朝门阀虽有鲜卑虏姓加入亦不能延缓其衰亡。至隋唐遂结束此畸形格局,而进入领主制残余不复存在之单一地主制社会。《唐令》中已不复有士族庇荫宗族佃客之规定,科举制之推行且使原先士族丧失仕途上之特权。社会格局既已更新,学术文艺自必一一呈现崭新面目,从而凝成光辉之赵宋文化。就永年所知,如:
佛学 烦琐之天台、惟识、华严诸宗衰而中国化佛教禅宗炽盛,至中唐禅宗又由更简易之南宗取代北宗,入宋之临济、曹洞诸家尽南宗派裔。仅存净土宗亦甚简易。
理学 导源于中唐时韩愈、李翱诸人。至两宋经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朱、陆倡导而成为我国学术主流。明清时其末流自为人诟病,然其初实是适应地主制社会之新学问。
经学 经历南北朝之重《三礼》、撰义疏,至唐初修《五经正义》告一段落。中唐即有“《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之说。至宋代遂多摆脱旧注疏而事新讲说,最终出现理学家朱熹之《四书章旬集注》及《五经》之宋元人新注。此等水平多高于旧注疏,即为清儒鄙薄之元陈澔《礼记集说》亦胜于郑注。
史学 自史事之记纂,提高至讲究考证其真伪。其代表作司马光之《通鉴考异》,较南朝刘宋时裴松之采合本子注方式注《三国志》不止高出一筹。
古文 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以取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之贵族化骈文。经北宋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之发扬光大,古文遂成文章正宗,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始为白话文取代。
诗词 魏晋南北朝讫沿习五言诗无甚发展,至唐代乃于前此五言古诗外演生为七言古诗、五言律绝句、七言律绝句,李、杜、元、白等各尽所长。至晚唐复由诗人词,历五代之小令发展为两宋之长调。继又出现散曲、戏曲。而诗人宋亦有发展,北宋之苏、黄,南宋之四家均有开拓新境界之功。
小说 魏晋南北朝多简略之志怪小说,至唐代出现富人情之传奇小说,入宋出现以白话记录说话四家之小说、说经、说参请、讲史话本,进而发展为明代之章回小说。
绘画 战国、两汉多为人物画,历魏晋南北朝更益以宗教、贵族色彩。至唐五代不依赖人物而独立之山水画、花鸟画出现,历宋元而臻成熟,成为我国传统绘画之主体。
书法 魏晋仍通行始见于东汉之八分书,入南北朝废八分之波发而向今之楷书(真书、正书)过渡,形成所谓北魏体,入隋始定型为楷书。初唐以褚遂良为大宗,人中唐颜真卿又别开生面,北宋之苏、黄、米、蔡,元代之赵孟颍均为后人所摹习。
综观上列诸新事物之出现,时间固略有先后参差,先者如禅之南宗,书之褚,诗之李、杜,后者如史学之讲考证,然大体悉在唐至五代、北宋之间,而所涉及几包罗各个方面实即学术文化之整体。则谓此学术文化之整体变动,不由于其时社会性质之演化,摒弃领主残余物门阀而出现单一之地主制局面,不可得已!此即永年所以疏解寅恪先生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说,要不离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义。惟“造极”云者恐尚可商榷,以赵宋而后下讫明清固仍继续开拓宋人所未及之领域,“五四”新文化运动尤非昔贤之所得想像耳。
数年前撰文《论韩愈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尝间及斯义,惟以题目有别不及详说。今亦止就其要点略事讲解。世多通人,甚祈赐正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