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张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这是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背影,照片中一个扎着大辫子的柔弱姑娘奋力划桨,运送解放军战士渡江去作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军民团结一致对抗敌人的瞬间。有很多资料说照片中的大辫子姑娘是马毛姐。其实,这是误传。

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摄影邹建东)
照片上这个只有背影的小主人公叫颜红英。当年19岁的船家女颜红英和17岁的妹妹同她们的父亲一起,用自家船运载两个班全副武装的的解放军战士过江,父亲掌舵,姐妹轮流划桨,直抵对岸。渡江胜利后,颜红英姐妹与父亲一起参加了在扬州召开的庆功大会。会上,解放军首长向他们颁发了渡江胜利纪念证和渡江支前二等功臣证书。关于颜红英的事迹前些年媒体多有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过马毛姐也是一个著名支前模范,而且年龄比颜红英还小,“成名”也更早。
马毛姐是安徽无为人,1935年9月生,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还不满14岁的马毛姐跟着哥哥去听动员会,之后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和哥哥划着船与其他3条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名解放军战士向长江南岸进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将第一批渡江突击队的战士运送到长江南岸,过程中右臂受伤,仍然坚持战斗。当晚,往返6趟,运送近百位解放军战士。
渡江战役胜利后,在统计支前人员时工作人员发现,这位年仅14岁的小姑娘是参与协助渡江作战的群众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因此,部队领导决定把她作为代表上报予以表彰,授予“一等渡江功臣”“支前模范”称号。

当时的支前小英雄马毛姐

马毛姐的一等功证,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制式奖章
1951年,马毛姐在家乡收到了从北京寄来的请柬,上面还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邀请她作为代表前去北京参观国庆典礼。那一年,马毛姐16岁。
在北京国庆典礼晚会上,安徽代表团派最小的代表马毛姐去给毛主席敬酒。马毛姐晚年曾回忆起当年敬酒的情景:“倒了满满一杯酒,边走边晃。到了毛主席跟前,酒只剩下半杯了。”
典礼之后,毛主席又带着代表团们去看戏。幸运的马毛姐被安排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身边坐着两位伟人,马毛姐当时的心情很欣喜又很紧张。她没想到,周总理居然知道她,周总理还向毛主席介绍:她就是你邀请来的小姑娘,就是当年那位年纪最小的渡江一等功臣。毛主席一听,开心得不得了,亲切地摸了摸马毛姐的头。
本来,马毛姐以为看完戏后就要回老家了。令她惊喜的是,她被毛主席接到家里做客了。一向主张生活朴素的毛主席,为此还特意增添了两个菜来招待马毛姐。这顿饭有红烧肉还有蔬菜,马毛姐十分感动。同桌一起吃饭的还有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毛主席爱吃辣椒,但给马毛姐夹菜时他把辣椒都给挑掉了,全都是夹肉,满满的都是对这个小姑娘的喜爱。毛主席还一边热情地说:“快,吃肉,吃饱来!”
临别时,毛主席赠送了几件衣服和一个本子,并且毛主席在本子的扉页为马毛姐题词,写下了一句至今众所周知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家后,毛主席送给马毛姐的衣服,只穿过一次。由于1954年家乡发生洪水,马毛姐在逃水难时无意将衣服遗失了,因为这事,马毛姐还哭了好几天。

毛主席给马毛姐的题词
另外,还流传着马毛姐是毛主席给起的名字的说法,说是马毛姐原来叫马三姐,因为是家里排行第三。毛主席听说后,建议用自己的姓给她当名字,于是就成了“马毛姐”。
其实这也是误传,尽管流传甚广。请仔细看看下面的光荣证,在1949年渡江战役还没结束、马毛姐尚未“成名”的时候,她已经叫马毛姐了。

第三野战军奖给马毛姐的渡江船工光荣证

当时就叫“马毛姐”
另外,1949年7月15日,皖北日报刊发了《女英雄马毛姐》事迹,清清楚楚写着“马毛姐”的名字。

1949年7月15日,皖北日报刊发马毛姐英雄事迹
可见,马毛姐1949年就叫这个名字了,显然不是1951年才改的。可能有人看到名字里有个“毛”,就产生了遐想,编了这么一个故事……
其实,马毛姐的名字是不是毛主席改的,并不影响小英雄的“名气”,有两个事实是不争的:她是年龄最小的渡江支前一等功臣;毛主席为她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马毛姐的奖状
关于马毛姐以后的事情:1954年6月,马毛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从巢县速成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合肥车站区麻纺厂当车间主任。1958年,毛主席到安徽视察工作,还抽空专门把马毛姐叫来,在合肥稻香楼宾馆,马毛姐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马毛姐在工厂组织女工参加劳动竞赛
马毛姐先后担任合肥车站麻纺厂、针织厂、被服厂、帽厂、东风服装厂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76年,担任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副经理、工会主席、党委委员。1990年离休。

马毛姐向少先队员进行传统教育
2021年,马毛姐作为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获得了国家授予的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无论是颜红英还是马毛姐,都证明了一个真理: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