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单身王牌特工快要暴露,危急关头提议结婚,中央:予以批准

五千年史鉴 2023-01-13 16:20:4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16岁的杨应彬潜伏进了国民党的部队中。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时,杨应彬输送出不少情报,而这引起了军统特务的怀疑。

杨应彬处在四面楚歌、八面受敌的情形之中。但为了革命事业,他几经思索,最终向党组织提出一个建议:“形势危急,我现在娶媳妇还能脱险!”

晚年郑黎亚

面对他的提议,组织予以了批准。1945年12月,杨应彬和郑黎亚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举办之后,军统特务就不再明面上针对他了,一定程度消解了国民党对他的怀疑。

那么,为什么杨应彬说结婚可以摆脱嫌疑?这个与他结婚的郑黎亚又是什么样的身份?

形势危急,娶妻脱险

杨应彬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党员,隶属于中共特别支部。在潜伏期间,他曾经多次将敌方的密报输送出去,可以说,他为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杨应彬

杨应彬潜伏近十年,也输送出不少情报。正因如此,国民党的军统特务怀疑到了杨应彬身上,在他们看来,杨应彬有条件也有动机“背叛”国民党。

杨应彬是曾国民党军校的学生,受到国民党第八集团总司令张发奎的器重。按道理来说,这样的一个身份,国民党不应该怀疑他。

但杨应彬知道,军统特务这么怀疑他,应该是和前几年的一件事情有关。

那是1941年的夏天,杨应彬在国民党军校学习。学习期间他的几个朋友给他写信,而这信则被军校的反共分子所查获。

信中有些文字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敏感的,如:“巴黎公社的穷孩子”“相信你播下的种子萌芽了吧”等,而这些信让他们坚决认为杨应彬是共产党。

因此,他们对杨应彬连番审问,要他认罪。面对审问杨应彬始终不承认,因为他知道咬牙不认还能机会脱身,一旦认下可就完了。

而反共人员见杨应彬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心中十分不耐,已打算秘密处死他。

此时他们不在乎杨应彬是不是真的共产党,因为在他们看来,“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

张发奎

区队的队长认识这个军校小伙,因为杨应彬一直以来的表现,因此队长并不认为杨应彬是共产党。

因此,队长收到“处死杨应彬”的命令后打算拖延两天看看情况。果然几天后张发奎的信到了,他在信里赞赏杨应彬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

军统特务看到张发奎的信件有些犹豫,毕竟张发奎是国民党司令。手里是有兵的大将,杨应彬要是张发奎跟前的红人,可就不好杀了!

最终,在张发奎的“作保”下,杨应彬逃过了一劫。其实杨应彬能脱险,多亏女友郑黎亚的帮助。

杨应彬在信件刚刚被查获,反共人员还没有仔细阅读信件时,就向自己的女友郑黎亚写信,请她想法援救自己。

左洪涛

郑黎亚在收到杨应彬的信件,知道情况紧急,最终她决定向张发奎的机要秘书左洪涛求助。

左洪涛也是我党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人,他和张发奎的关系甚佳。在听说了杨应彬面临的危险之后,他便找到张发奎,和他闲聊起了杨应彬。

杨应彬是经过张发奎举荐去的军校,张发奎对这个小伙子还有印象。得知杨应彬在学校里成绩优秀,张发奎很是高兴:

“我就知道他是个好苗子!我是广东人,他也是广东人,没丢我们广东人的脸!”

在左洪涛的暗示下,张发奎让他给军校主任韩汉英、杨应彬本人分别写了两封信,而后在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张发奎

韩汉英打开信一看,张发奎对杨应彬大家称赞,说他年轻有为,让韩汉英好好培养。

韩汉英本来也是张发奎的手下,看到张发奎这么说,便连忙让人不要怀疑杨应彬了,杨应彬是可信的。

杨应彬虽然脱险了,但是这一番变故让军特务关注起了他。后来,杨应彬又传送了几次情报,再次引起了军统特务的怀疑。

为了摆脱怀疑,杨应彬打算和女友郑黎亚结婚。在当时,有家室的官兵比单身的官兵更可靠,而且郑黎亚的表面身份也是国民党工作人员,两个“国民党”结婚就更可靠了。

因此,1945年,杨应彬、郑黎亚举办了一场很有排面的婚礼,邀请了广州行营200多名高官和亲朋好友参加,并让张发奎做证婚人。

杨应彬、郑黎亚婚礼

张发奎对杨应彬青眼有加,因此乐呵呵同意了证婚的要求。在张发奎上台的时候,他问两个人:

“你们到底是不是共产党?是或不是都好,最怕一个是一个不好,那结婚就费劲了,一个当寡妇一个鳏夫。”

在婚礼现场说这个话可不好听,不过杨应彬还是镇定地回道:“我们不是。”

张发奎听后哈哈大笑,并称:“不是就好。”而后他还在二人的婚礼上发言,有了张发奎的讲话,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杨应彬是有张发奎作保了,因此就没有人敢怀疑他了。

可以说,杨应彬在敌营潜伏十年,遭到了不少军统特务的怀疑,也有很危险的时刻。但是身在敌营之中,杨应彬不顾危险,也完成了不少出色的工作。

十年潜伏,屡建功勋

1921年10月,杨应彬出生在广东的一个穷苦的家庭。虽然家庭贫困,但杨应彬对文学十分喜爱,还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

当时杨应彬的校长十分欣赏他,在校长的引荐下,杨应彬结识了陶行知。1935天秋,杨应彬跟着陶行知来到山海工学团,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并参加了“左翼教联”。

在陶行知的铺设下,1936年上半年,杨应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的时候他还不满15岁。1937年,周恩来提议建立中共特别支部,作为秘密的战斗堡垒。

这支部队以左洪涛担任“特支”书记,领导近二十革命人士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杨应彬,他是这支部队是年龄最小的同志。

周恩来从战略的高度决定,把这个支队插入张发奎的部队。潜伏在国民党内部,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但是杨应彬为了革命事业,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937年,杨应彬进入到张发奎的部队,时时面对的都是反共的国民党,他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他将压力转换为动力,时刻牢记周恩来的话“要坚持下去,等待关键的转折时机”。因此,杨应彬在国民党内部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有预谋地围攻新四军,对新四军造成极大破坏。随后,蒋介石诬告新四军“叛变”,并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

蒋介石开始公然破坏抗战、实行反共的阴谋。这种情势下,潜伏在国民党的特支成员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有一次,杨应彬突然被通知去开大会。在大会上,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梁华盛进行了一番反共的言论,然后疾言厉色道:

“要是我发现我们这里有共产党,我就把他拉出去枪毙!”

梁华盛还仔细看他们的脸色,一边看一边说:“听了我的话,脸色变的就是共产党。”

幸而,杨应彬早就做好了打心理战的准备,表情一点没变。正是杨应彬超高的心理素质,他才能在国民党内部长期潜伏。

杨应彬在组织指示下,先后参加了国民党军校和参谋工作。多年来,杨应彬在敌方的战斗十分出色,作出了不少贡献。

1944年,日军逼近桂林时,很多党内外文艺工作者都滞留在桂林。田汉、等民主人士因为没有车票,都挤不上车。

周恩来听说了这个情况,给杨应彬等人下了命令,让他们全力协助这批文艺工作者和民主人士撤退到柳州。

最终,杨应彬等人以转送亲属车票为由,向国民党长官、柳州警备司购来了几十张车票。因为这些车票,这一批文艺工作者和民主人士才安全转移到柳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杨应彬觉得这个支队已经完成了任务,本来打算返回中央组织,但是周恩来下了指挥:

“国民党有可能撕毁协约,你们再坚持一下,再看一看!”

因此,杨应彬继续潜伏在敌后,继续为组织出自己的一份力。却没想到,因为长期以来的表现,他已经遭到了军统特务的怀疑。

此时,杨应彬想起自己的女友郑黎亚,她也在国民党内部潜伏。如果举办一场婚礼,与同是“国民党”的女友结婚,那么应该可以用来麻痹敌人。

革命夫妻,共度晚年

郑黎亚是江苏人,比杨应彬大两岁,她父母离开得早,从小就和祖母相依为命。

如果说杨应彬文学天赋高,那么郑黎亚称得上成绩极好。她在家人的供养、同学的资助下不断学习,一路考上北京大学,还获得了美国留学的机会。

但是,面对在战火中的祖国,郑黎亚决定放弃留学,投身到救亡图存中来。

1938年,郑黎亚和杨应彬在浙江金华相识,为了纪念此次相遇,两人还合著了作品《金华集》。因为有共同的革命理想,而且志趣相投,很快恋爱了。

最开始,郑黎亚在国民党的军队开展抗日宣传。后来,她和杨应彬一起在国民党张发奎的部队里潜伏,和多名共产党一起做敌后工作。

中途,杨应彬受到了军统特务的怀疑,为了麻痹敌人,打消敌人的怀疑,两人在国民党潜伏期间成婚了。

1947年,国民党呈现出颓败之势,中共特别支部留存下来的意义不大,开始逐次撤退。在这支特别支队中,左洪涛、杨应彬和郑黎亚是最后一批撤走的。

1946年秋,左洪涛离开了张发奎的部队,支队就剩下杨应彬和郑黎亚。

最后,杨应彬假借回老家一趟,带着郑黎亚去香港了。在1949年广州解放之后,杨应彬和郑黎亚安全了,他们再次回到广州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

1949年9月底,杨应彬还驻扎在深圳王母墟驻地,他知道全国政协决定10月1日举办开国大典,十分兴奋想要为新中国做点事情。

于是,杨应彬找到几位女同志,神秘地说道:

“我亲自绘制了国旗的图案,不如你们按图裁剪缝制,等10月1日我们驻地就可以升起红旗了!”

有女同志疑惑地说:

“我们还没见过红旗呢,你这绘制的准吗?”

晚年的杨应彬、郑黎亚

在当时,交通不便,红旗的样式是其他同志决定的,驻地的同志还没能见过真正的红旗,因此都摸不准红旗长什么样。

但是杨应彬却让女同志尽管放心,他听了电讯提供的信息,他按照里面的信息绘制的国旗,绝对一模一样。10月1日清晨,驻地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后来,杨应彬去到广州,发现他绘制的国旗果然跟正式的国旗一模一样!

杨应彬与郑黎亚所在的这支中共特别支部,深入敌营,多位共产党在敌方长期潜伏,十年来未有一人暴露叛变。杨应彬和郑黎亚的经历,堪称传奇。

用“成婚”来打消敌人的怀疑,反映了杨应彬的机智应变;十年潜伏不曾叛变,更是反映出杨应彬对革命的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后,杨应彬夫妇积极投身到了新中国建设的事业中去。

杨应彬颇有远见,他支持改革开放,喜欢做实事、做有利于人民的事。他积极推动利润包干提成,用这种办法把企业搞活,提高经济效益。

除了在经济上做实事,杨应彬还积极创办成人教育,他在广东率先推行承认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可以说,杨应彬这一举措是践行恩师陶行知“活到老,学到老”的思路了。

杨应彬同志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