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分享一篇北京大学张丹丹[1]老师的文章[2]。

她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也就是劳动力问题。
她注意到一个现象:零工越来越多。
所谓“零工”,就是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缴纳社保的工人。
这里面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派遣工,合同是跟人力中介签的。另一种是真正的零工,没有任何劳务合同,又称“日结工”(当日结算工资)。

正常情况下,零工是少数,大部分员工应该是正式的长期工。
但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制造业自动化以后,零工不减反增。越来越多的长期岗位消失,变成短期的零工岗位。

张丹丹团队调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发现工厂的零工非常普遍。
以江苏省昆山为例,“那里聚集了上千家劳务和中介机构,每天向当地及周边的数千家大规模制造业企业输送劳动力,日均进厂工人数高峰时可达数万。”
他们调查的企业里面,派遣工占企业用工的比例,平时是1/3,旺季可以高达2/3。那些万人大厂,派遣工比例更高达80%。
这很惊人,意味着,工厂的主要劳动力是零工,那种干几天就走的工人。
根据他们估算,中国制造业的派遣工已经达到了40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1.12%。也就是说,三个工人里面就有一个是零工,并且还在增加。
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大量使用零工?文章分析了六个原因。
(1)自动化增加了低技能岗位。机器容易替代中等技能岗位,反而是低技能岗位尚难以替代。对于这些岗位,企业倾向于招零工。
(2)招工平台极大方便了零工的招聘。企业只要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就能快速找到人。
(3)消费市场存在季节性波动。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是周期性的,旺季人手不够,淡季有冗员。零工能够满足临时的用人需求。
(4)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外来务工者倾向于短期岗位。很多打工者来自外地,没有当地户口,享受不到当地的社会福利。这使得他们更愿意“多拿工资、少缴社保”的零工(由于不缴社保,零工的日薪高于长期工)。
(5)企业降低用工成本。通过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方式招聘零工,企业的成本更低。而且,派遣工由劳务中介机构管理,企业无需直接承担解雇成本,能够更灵活地调整用工规模。
(6)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零工化。国内经济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使得企业不敢冒然招聘长期岗位。
上面六点原因将长期存在,因此零工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零工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
我分享这个研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一点。不仅是制造业,以后软件业大概也是这样,长期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职位短期化将是常态。
当然,这对劳动者不利。很多零工岗位是随时走人,或者项目结束走人,要是没有劳动合同,不交社保,权益难以保障。而且,零工岗位很多是高度细分的低技能岗能,劳动者无法积累人力资本。
张丹丹呼吁,政府要重视这个问题,更好保障零工的权利,一是加强零工的社保,规范企业用工,二是加强零工的教育培训,防止劳动者被低技能的零工岗位长期困住,无法找到更高报酬的工作。
References[1] 张丹丹: https://www.nsd.pku.edu.cn/szdw/qzjs/z/262201.htm[2] 文章: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N3T8VB0519R8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