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大师的老师,工资比毛主席还高,两弹元勋一半是他的弟子

槟榔看历史 2023-08-28 02:09:00

盛世危言/文

“两弹一星”元勋们

一、

叶企孙这个名字,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太熟悉。但是说起钱伟长、李政道、杨振宁、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只有极少数人清楚,他们都是叶企孙的弟子。

叶企孙被很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称为——大师的老师,他用毕生心血造就了无数的科学家。光是我们熟知的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23名得主中,就有12名是叶企孙的弟子或后辈门生。

他在抗日战争中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在《地雷战》这部电影里,我们只知道农民用土法制造出了炸弹,却不知道叶企孙和他的弟子熊大缜,才是这一切的幕后英雄。

此外,他还是中国近代物理的开山鼻祖。在留学期间,他参与了普朗克常数的确定以及强磁场下的铁磁测量等有历史意义的物理成果的研究。

1933年,在他的主持下,以庚款资助的方式,向社会招收最优秀的学生派遣出国留学。于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铁路工程系的钱学森,得到了1934年的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的机会。

林翘——第一个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称号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

戴振铎——第一个获得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的中国人,也是他的学生。

我们总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叶企孙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生育,因此他把自己所有的疼爱都给了自己的弟子。

叶企孙

二、

叶企孙本名叶鸿眷,1898年出生于上海。他从小就很聪明,因此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导他认字。他的启蒙教育和当时的孩子一样,也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书开始的。

1902年,叶企孙的父亲和黄炎培等人被派遣到日本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教学研究,回国后积极投身于创办新型学堂事业。叶企孙的父亲的经历,同样影响了叶企孙的命运。1907年,叶企孙被父亲送入上海著名的忠义学校,接受西算、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等近代教育。

1911年年初,清廷将其赴美使团更名为清华学堂,并于次年2月正式对外招收学生。当时,叶企孙还没有从忠义学校毕业,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同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叶企孙成为清华学堂的首届学生。那时候,他还不到13岁。

清华学堂的管理,一直都是出了名的严厉。功课很多,考核也很多,但叶企孙的分数,却始终保持着全校前5的位置。

除了学习之外,叶企孙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社团与其它活动上。1914年《清华周刊》创立,对叶企孙的创作的《天学述略》,连续8期进行了连载。其著作《考正商功》、《天学述略》、《革卦解》等,也先后刊登于《清华学报》、《清华周刊》。

1918年夏天,叶企孙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赴美深造。1920年9月,叶企孙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学位后,到哈佛大学研究所进修,师从于著名的物理学家杜安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并与2人合作测定了普朗克常数,这一结果被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

清华学堂

三、

1925年5月,清华大学大学部正式设立。叶企孙受邀回到了母校,教授本科一年级物理学课程。物理系创建之初,教职工才不到10人,这其中梅贻琦和叶企孙担任主讲。

后来,梅贻琦担任教务主任,物理系的教学工作便由叶企孙全权负责。虽然叶企孙知识渊博,足以应付所有物理专业的学习,但是在如此艰巨的工作面前,他还是不能兼顾。所以,招收新的老师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叶企孙曾对学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是,我请来的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这番话,充分体现出了叶企孙的谦逊和坦荡的人格魅力。

叶企孙和梅贻琦经常在一起商讨,如何把全国各学术机关的名师学者和即将毕业归国的留学人员请到清华来教学。从1926年到30年代初的短短数年间,他为物理系、理学院各系先后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等一批名流学者。

叶企孙为清华延庆名师。并没有门户之见。他甚至有意吸纳非清华大学毕业生到学校执教,为的就是通过这些老师来吸取其他学校的优点。

1928年,叶企孙想要邀请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他担心一封信不能成功,于是先通过吴有训的老师物理学家胡刚进行游说,接着又亲自去了一趟南京,登门拜访。吴有训为其真诚所打动,于是在同年8月,来到了清华大学。

同样,知名数学学者熊庆来也并非出自于清华大学。

1926年,熊庆来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邀请,来管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有一次,熊庆来和他的助理聊天,了解到江苏金坛一家小店中有一位卖算盘的年轻售货员,具有极高的数学才能。他马上就找到了叶企孙,向他建议,让这个年轻人加入清华大学。但这个年轻人的文化程度很低,只有初中学历,非常不好安排。叶企孙很是爱惜人才,不但爽快同意,而且在青年来到清华之后,立即会见了他,还允许他旁听大学的课程。那个年轻人正是华罗庚。

1931年,钱伟长以历史和国文两科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中文系录取。在报道完第3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决心放弃自己的文学理想,为自己的祖国制造战机和火炮,以抵御日本的入侵。

于是,钱伟长去找了时任物理系代理主任的吴有训。吴有训查了查他的高考成绩,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总分都没超过一百,自然是没有答应。钱伟长一连找了吴有训3次,但都碰了一鼻子灰。钱伟长经同窗推荐,找到了叶企孙,他是理学院院长。

刚开始叶企孙和吴有训一样,向钱伟长提出“文学学得好,也可以拯救国家”。不过,在和钱伟长的交谈中,叶企孙注意到了他的独特之处,于是便激励他:“如果能学好文史,只要有足够的毅力,一定也可以把数理化学得很好。

叶企孙建议钱伟长,去找叔父钱穆的朋友——燕京大学的郭绍虞、顾颉刚两位教授,请他们劝说钱穆,再让钱穆出面找清华大学中文和物理两系的教授,让他们一个答应放,一个答应收。钱伟长照着做了,最终如愿以偿进了物理系。

另外,叶企孙在他任“庚款”留学生主理人期间,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遴选办法。从1933年第一期起,至1944年六期,“庚款”留学生共录取了234名学生。虽然他们的数量不多,但是他们的成材率却很高。有一半以上的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其中很多人还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先驱和创始人。这些人在中国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国后中国的现代化、“两弹一星”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四、

叶企孙虽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胆子却很大。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毫不畏惧,上演了一出用知识救国的戏码。

1937年7月,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清华大学向南方迁移,与北大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办了一所新的学校——西南联大。在清华大学搬迁的时候,叶企孙和他的助理熊大缜被留了下来,全面负责学校的藏书和仪器。

但他们还没来得及把东西弄好,日本人就把清华园给占了。后来,叶企孙和他的学生们把一切都安排妥当,打算动身去昆明时,但一个意外的事件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冀中抗战根据地建立后,一直处于日本人的包围之中,因此物质极为缺乏,迫切需要大量的武器、炸药、通信设备、医疗设备和药物。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有知识份子和技术人员的帮助和参与。

中共地下党经过曲折的关系,最终与熊大缜取得了联系,向他说明了冀中的形势。熊大缜思前想后,对叶企孙说自己不愿前往昆明,而要前往冀中参与抗战。叶企孙对熊大缜很是看重,对他的选择也很是支持。他对熊大缜说:你放心去吧,我暂时不离开这里,你到那里之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及时告诉我。

1938年3月,熊大缜到达冀中根据地后,先在军机修理所担任技师一职,后又被调至印刷厂担任厂长。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很快就受到总司令吕正操的赞赏,不久后被委任为军区供给部部长。熊大缜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高能炸药、地雷、雷管的开发,目的就是要把北平至沧州、北平至石家庄之间的铁路线切段,截断敌人的交通大动脉。此外,由于敌军大规模攻击冀中抗日根据地,原来的有线电话经常被切断,因此他又研制了短波通信设备,确保了通信联络的畅通。

1938年5月,熊大缜又遣人前往天津找到叶企孙,提出对各种化学、金属和军需材料的需求。叶企孙在得知后,便开始四处筹措。他动用了所有的人脉,采购了大量包括制造雷管所需要的材料和铜壳,以及铂丝和用于操纵炸药的雷管等各类军用物资。除此之外,叶企孙冒着极大的风险协助运送这批抗战物资。他又将十几位专家引荐给熊大缜,为技术研究所的研发工作提供了主要的研制人才。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我军原先所用的是硝烟、硫磺和碳三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火药,这种火药的杀伤力很弱,爆炸效果不理想。战士们也尝试过用氯化钾来代替,但是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其开发工艺,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熊大缜参与并攻克了这一难题,并先后开发出了氯化钾炸药、雷汞雷管、电动起爆雷管以及地雷等,为抗击日寇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

1948年末,随着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平津战役的打响,北平的解放已经迫在眉睫。国民党政府为了运送科技人才到台湾,特意安排了一架飞机。12月17日,南京方面派出了这架专机来迎接梅贻琦。临行前,梅贻琦再三邀请叶企孙,叶企孙刚开始也是犹豫的。

叶企孙虽然孤身一人,但他还有一个侄子叶铭汉。于是,叶企孙找侄子去商量去留问题。叶铭汉是一个进步青年,他认为共产党的政策是对的,解放军的纪律严明,深得人心。侄子的话坚定了叶企孙留下的决心,他和与他一样犹豫不定的同事们说;我相信共产党也是要办学的。他的这句话对这些同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叶企孙一改以往避世不问政事的作风,接受了全国人民代表、北京人大代表等多项社会性兼职。特别要提到的是,叶企孙在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对物理系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为中科院后来开展原子能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在全国人大的一次晚宴上,毛泽东特别邀请了叶企孙和他坐在一起。毛泽东很激动,说他接到一封来自清华大学的书信,信中批评毛泽东为清华大学题写的校徽字迹太潦草,不易看清。对此,毛泽东征求叶企孙的意见。叶企孙很是高兴,他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学生敢向国家主席提出建议,是应该鼓励表扬的。毛泽东对叶企孙的观点表示赞同,二人互相敬酒致意。此后十多年间,每年国庆庆典,叶企孙都被邀请到观礼台上。

虽然,新中国刚刚成立,但对科学界的人士十分看重。当年,毛泽东的工资才四百零四,而叶企孙的工资却达到了四百六十元。四百六十元是什么概念?当年,在清华教书,每个月拿8元当伙食费,就可以天天吃水鱼和王八,所以,当年的叶企孙实在是阔得很。

六、

在叶企孙主持清华校务期间,他成为新生共和国政府最有力的宣传者。很多科学界、教育界许多持怀疑、犹豫、观望态度的知识分子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一道建设新中国。

叶企孙为振兴和发展清华大学,开始在国内外的科学界和教育界广泛招募有才能的学者。接受叶企孙邀请的一些学者,有些本来就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因为战乱等因素,被调往了别的学校。也有退休后留在家中,以及失业赋闲的,如杨武之,周培源,赵忠尧,华罗庚,余瑞璜。还有钱三强、何泽慧,他们都是从清华大学出来,然后去了海外。他们在收到叶企孙的邀请之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克服种种阻力回到了清华大学。

1950年1月27日,华罗庚回国前,特地给叶企孙写了一封信说;晚受清华熏沐及携提枉深,有生之年当以直接或间接服务清华为职志。纸短意长,不尽拳拳。

1959年,有人问王淦昌,在美苏严密封锁一切科技信息的情况下,中国自力更生实施“596工程”有没有把握,王淦昌充满信心地给以肯定回答。其底气就在于叶企孙的多年经营。王淦昌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是 同学,他们都师从于物理学家马克思·珀恩。后来,彭桓武在30年代也师从马克思·珀恩,程开甲与杨立铭等人也先后师从马克思·珀恩。

叶企孙培养的这些人才为中国研功制研制出“两弹一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称叶企孙是中国“两弹一星"真正的鼻祖和奠基人一点也不过分!

0 阅读:3